(一)
地裏的莊稼種了又收,收了又種。城裏的商貨買了又賣,賣了又賣。轉眼間已是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他已經二十五歲了。那個年代中二十五歲的青年男幹可算是個真正的成年人了。李客為兒子的前程發愁:讀書人走科舉考試之路贏得金榜題名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的一條黃金大道,可足李白厭惡那些尋章摘句墨守成規的八股文。他要用廣泛遊曆,結交天下朋友,通過舉薦,走一條終南捷徑。因為玄宗皇帝曾經式頒布過詔書:為了搜羅天下英才,勵精圖治,凡五品以上宮員均可為國薦才,做一個發現和識別千裏馬的伯樂。李白想走的就是這麼一條路,因而拒絕了所有的鄉試道試的機會。做爹爹的因為經商致富,以為養兒子也應和經商一樣,必須將本求利,總是要求兒子能夠早上學而優則仕,做個什麼大官,好為李家光宗耀祖。他對兒子久久不去應試,不去實現三篇文章中君意,一舉成名人下知而感到惋惜,甚至責怪;因為兒子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從小就是個聰穎過人的神童,如今巳經小有詩名。每當提及應試,李白總是勸慰爹爹說:你老人家不要性急,孩兒我是啞巴吃湯元——心中有數。蛟龍豈是池中物,必有乘風破浪之時嘛!
你都是二十四五歲的人了,怎麼能不急呢?你這條蚊龍啥時才去乘風破浪呢?
快了,快了,李白總是胸有成竹地說,總有一天,兒子會衣錦榮歸,光宗耀祖的。
李媽為兒子的親事操心,在她看來,兒子早就應該娶妻成親,她也應該懷抱孫孫了。她曾多次托媒為兒子物色賢良的淑女。多次都為兒子斷然拒絕。媽,兒子都不急,你急啥嘛!媽怎麼能不急呢?你的學友小孟子、王小胖比你還小,不都娶妻生子了嗎?
人比人,氣死人。他們是他們嘛。古語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兒子要先立業後成家嘛!
立業,你啥時才立業?
快了,兒子很快就要出遠門去立業了。媽媽,你老人家就耐心地等待兒子的喜訊吧!
很快,李白就正式向父母提出了要離開西蜀出門遠遊,實踐其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拜萬人師的遠大抱負。李客常常經商外出,對此並不感到意外。李媽向來是個家庭婦女,從來沒有離開過兒子身邊。兒子去匡山讀書五年,離家也小遠,十天半月就能回家省親一次,到也不怎麼難過。如今兒子像屋梁上的燕兒一樣,一旦翅膀長硬了,就要離巢別母飛得遠遠的,不覺內心難過地說:兒呀,俗話說,兒身連娘心。你是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從小就對你巴心貼腸的。你長大了,做媽的也老了。我和你爹隻有你這麼一個獨苗苗,你遠走高飛後,丟下老爹老媽,多麼孤苦伶仃啊?
李白見媽媽瘋淚了,心中一軟也覺傷感地安慰道:媽媽,不必難過。好男兒誌在四方嘛。你是讓兒子像家雀一樣老死家中好呢?還是讓兒子像大鵬鳥一樣展翅飛天下,做出一番大事業好呢?
李媽擦著眼淚說:媽媽不是糊塗人,我不拖你的後腿。兒要學大鵬鳥,做媽的也高興,隻是從心裏舍不得你遠離罷了。
好媽媽,你就放心地讓兒子去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兩位老人經過多次的商議,難舍又難留地同意了兒子辭親遠遊。不過,人海茫茫,世事多艱,讓兒子一人孤身遠遊,畢竟不放心。他們經過多方尋覓和考察,物色到了一個十五歲的書童小名叫紅紅。此人念過幾年書,還粗通文墨。當他聽說要去為縣裏鼎鼎有名的才子李白去做書童還要伴其遠遊時,便喜之不禁。認為這是遇到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好主人,自己可以學到很多好東西。二來從此可以自食其力,再也不用看那個總把自己當成個負擔的嫂嫂的眼色行事了。
李白第一眼看到紅紅便喜愛上了,他雖然個子尚矮小,麵容有些消瘦,但語言行動都很敏捷,一雙大眼睛亮閃閃的,透露出機靈。李白當即說道:小兄弟,你跟著我出門遠遊,像水上浮萍一樣飄忽不定,橫遭日照雨淋,飽嚐跋涉之苦,饑一頓飽一頓的,你吃得了那個苦嗎?
紅紅回答:我從小喪失了父母。哥哥雖然待我尚好,可是嫂嫂卻認為我是個負擔,挨打挨罵成了我的家常飯。我名為兄弟,實為奴仆。家裏和地裏的活我永遠也幹不完,什麼苦我都吃過了。因此,再苦的事,我也能承受!
好,你就留下吧!我一定不會像你那個刻薄的嫂嫂!紅紅開心地笑了。
李白說:不過你得有個大名。
紅紅說:請公子給我取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