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莫斯科,去過兩三次,主要是路過,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今天,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從電影上看,變化不小。
當年,莫斯科的景象:整整齊齊的公寓樓,寬廣人稀的大馬路,街頭幾乎一色的蘇製汽車,裝飾豪華的地鐵車站……都令人記憶猶新。
給筆者印象較深的還是那個紅場。
紅場,位於莫斯科市中心,是這座世界名城的象征。它占地九萬多平方米,比北京的天安門要小些,但也頗為壯觀。從15世紀以來,它就是帝俄、蘇聯和今天俄羅斯聯邦的社會及政治活動中心,作為曆史見證,當之無愧。
紅場周圍屹立著特點各異的古典建築:北麵是建於19世紀末葉的國家曆史博物館;東麵的宏偉大樓是國營百貨商場“古姆”,當年門口總有個把老婦挎著籃子在賣些什麼,筆者家裏的俄羅斯傳統工藝品木製套娃就是在那家商場買的;南麵是16世紀遺留下來的有8個塔樓的瓦希裏大教堂,頂部酷似一簇端麗的巨型洋蔥頭,格外醒目。
紅場西麵的正中是莊嚴的列寧陵墓。它初建於列寧逝世的1924年,後於1930年改建。列寧安詳地躺在地下陳列室的水晶棺內,當時身上蓋著黨旗和國旗,供人瞻仰。為防止遺體腐壞,室內保持恒溫。陵墓之上為紅場的檢閱台,兩側為觀禮台。一些重大的慶典活動都在這裏舉行。
列寧墓後麵的高大牆內,即是著名的克裏姆林宮。克裏姆林宮建於12世紀,原為一個大公爵的莊園,後擴建為城堡式的皇宮。城堡內的華麗古典建築群,有宮殿、教堂、鍾樓和花園等,不一而足。在蘇聯時期,它曾是黨政最高領導機關的所在地,現在則是俄羅斯聯邦的政治中心。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克裏姆林宮和紅場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那個年代,筆者唯一進入克裏姆林宮的一次,是隨我們的一個代表團去那裏參加為赫魯曉夫舉行的一場活動。
1959年5月16日,在克裏姆林宮大廳舉行向赫魯曉夫授予“加強國際和平”列寧國際獎金儀式,當時我們的代表團路經莫斯科,應邀參加。那時的中蘇關係還表麵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