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濱海之國加納(1 / 1)

1965年5月,當時的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廖承誌主席,率團去西非加納,出席第四屆亞非人民團結大會,筆者作為一名工作人員隨同前往。大會由當時的加納總統恩克魯瑪致開幕詞,周恩來總理致電祝賀。

那時,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正風起雲湧。

二次大戰後,在非洲大陸大多數尚未獨立的國家中,加納是撒哈拉以南黑非洲首先獲得獨立的國家。

獨立前,加納叫“黃金海岸”,1957年獨立時改名為加納。據說,“加納”原是非洲西部一個古老王國的國名。

15世紀,葡萄牙“探險者”首先來到這裏,掠奪黃金,把這一地帶稱為“黃金海岸”。其後,歐洲幾個國家都蜂擁而至,進行激烈爭奪。最後,1897年全境淪為英國殖民地。這些殖民主義者,不但掠奪黃金,還從事血腥的奴隸買賣。他們任意捕捉當地黑人,把他們販運到美洲“新大陸”去充當奴隸。18世紀,奴隸販運達到巔峰,給黑人造成不可言狀的痛苦與災難。當年殖民主義殘留在加納沿海的堡壘或城堡,就是很好的見證。1964年,陳毅副總理兼外長訪加時,聞後感想萬千,寫有著名詩作《滿江紅·黃金海岸》。

獨立後的加納,經濟不斷發展,礦產資源豐富,黃金一直是主要產品。我們在加納開會期間,在會場內外,時而看到一些加納人,尤其是婦女,大都身戴金飾。獨立後五十多年的今天,加納已是西非最大的黃金生產國。聽說,2003年它的黃金產量已達70噸,是繼南非之後整個非洲大陸第二大黃金生產國。

農業對加納很重要。尤其是,可可構成了經濟的另一支柱。有一次,我們在首都阿克拉以外行車,忽然看到林中有的枝頭好像掛著橢圓形的黃色大皮球,不知為何物。後來加納朋友告訴我們,這就是加納盛產的可可。

可可,在加納已種植百餘年。它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地區。傳說,瑪雅人曾相信,它是給“神”吃的一種“神聖”食品。曆史上,它也起過貨幣作用,據說4個可可換一隻兔子,100個可可買個奴隸。

聽人介紹說,可可樹四五年即可成熟,壽命可長達五六十年。但花期授粉較難,幾千朵花中,隻有20來朵能得到授粉,結成豆莢。豆莢成熟後,用刀切開,裏麵藏有大約40粒子,這就是可可豆,經過焙炒,粉碎成可可粉,可作巧克力原料、飲料或藥物。據分析,可可豆含有一種原花青素,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可可一直是加納的大宗傳統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相當比重,僅次於鄰國科特迪瓦。它是加納的主要創彙項目,一度超過外彙收入的一半以上。為了維護可可生產國的切身利益,加納等西非國家和某些拉美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成立了“可可生產者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