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月,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關於這,有兩樁往事,似值得一提。
一是,為了祝賀這次大會,最負盛名的國畫家齊白石、陳半丁、何香凝、於非等十四位大家,集體創作了一幅以和平、友誼為主題的國畫,由當時的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簡稱“和大”)主席郭沫若題詞為《和平頌》。這幅巨作,由中國代表團攜往大會展出,在國際上獲得轟動效應。筆者那時在“和大”工作,事前有機會欣賞到這幅絕世之作,今天,它已成國寶。
二是,郭沫若先生生前不僅是社會活動家,而且是著名的作家、曆史學家和詩人。那次去赫爾辛基開會,他有感於芬蘭人民的友好情誼,並對芬蘭的獨特風光興味盎然,遂賦詩一首。據當年在我國駐芬蘭大使館工作的老友回憶,詩曰:
信是千湖國,港灣分外多,
森林峰嶺立,島嶼似星羅;
中夏逢佳節,和平飛浩歌,
良城真不夜,舞影看婆娑。
10年後,即1965年7月,又在赫爾辛基召開了一次“和平、民族獨立與普遍裁軍世界大會”。筆者有幸隨中國代表團赴會,工作之餘,對芬蘭增長了一些見聞。
芬蘭,芬蘭話叫Suomi,地處北歐,同挪威等國一樣,都是世界上最北的國家。麵積與歐洲大陸的德國接近,而人口卻遠不及後者的十分之一。國土約有三分之一在北極地區,氣候寒冷,唯在南方瀕臨地中海,氣候較為溫和。境內,丘陵地勢,森林密布,湖泊很多。森林覆蓋率約70%,大小湖泊不下18萬個,素有“千湖之國”之稱。
回溯曆史,從12世紀後半葉,芬蘭就開始隸屬於瑞典,1809年俄瑞戰爭後又成了沙俄大公國。直到1917年12月6日終於取得獨立,兩年後成立了共和國。
在經濟上,芬蘭的木材和紙業很發達。尤其是紙張和紙漿出口,均居世界前列。40多年前我們訪芬時就聽說,出口收入約有60%是來自這方麵。近幾十年,又有了信息產業等工業,服務行業也得到快速發展,旅遊業亦隨之上升。我們國內較熟悉的生產電子通訊產品的“諾基亞”,就是芬蘭的“旗艦企業”。
圖楠設計,於西貝柳斯逝世10周年時落成。在赫爾辛基西貝柳斯公園瞻仰過的友人說,這個宏偉的紀念碑造型很獨特,除了西貝柳斯的金屬頭像外,還有一個由幾百條不鏽鋼鋼管豎立焊接而成的雕塑,錯落有致地懸立在凝神思索的頭像旁,既象征著曾給予西貝柳斯創作靈感的挺拔森林,又像是一架教堂裏的巨型管風琴,海風吹來時,它還能發出響聲。
一提起芬蘭,人們就會聯想到芬蘭浴。芬蘭浴,芬蘭話叫Sauna(音似“薩烏那”)。我們的國人把它譯為“桑拿浴”。最早的桑拿浴是在湖、海或水邊,建個小木屋,屋內裝個燒木柴的爐子,爐子上放有石塊,石塊燒熱了之後往上潑水,讓蒸汽彌漫整個小屋,室溫驟升,沐浴人坐在旁邊的長凳上,汗流浹背,有時還用樺樹枝輕輕拍打自己,然後跳入屋外的水中或在雪地裏打滾,之後再回到小屋繼續“蒸浴”。芬蘭人認為這種沐浴方式有益於身體健康。據說,曆史上,在波羅的海沿岸和烏拉爾地區,類似的沐浴方式比較常見,但芬蘭人把它作為自己的民族傳統則已有兩千年之久。今天,在芬蘭,桑拿浴已極其普遍,雖然形式上經曆了一些變化。聽說,在芬蘭520萬人口中,竟有192萬個桑拿浴房!在赫爾辛基開會時,芬蘭朋友熱情地說,來芬蘭,洗個桑拿浴,您的芬蘭之行才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