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西門慶的生財與消費之道(代跋)(2)(2 / 3)

三、富商的奢侈享樂與他們的巨富恐懼心理:王權政治拖住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我們先來看看這麼一件史書略載而民間盛傳的事情:

明太祖戎馬倥傯,奪得天下,定都金陵(今南京)。為顯示京都氣魄,他要擴建這座六朝故都,將城牆加高加厚,城牆上可讓四輛馬車並馳,周圍96裏。當時吳興有一位富可敵國的大戶名叫沈萬三的聞聽此事,奏報太祖,願助築城一半,而且還請求犒賞三軍,每一位將士犒銀一兩。這裏,我們暫且不論沈萬三的動機如何,就當時國家“府庫虛乏”的實情來看,沈萬三的“讚助”於國、於民、於軍都是件好事。如果朱元璋此刻有清醒的經濟頭腦和寬大的胸懷,完全可以旨準並加褒獎此事。然而,朱皇帝老大不高興,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竟將沈萬三抓來京城問罪,要殺他。幸虧馬皇後勸了一句話,沈萬三才免去殺頭之罪,被沒收家產,充軍雲南。

這件事不僅表現出朱元璋不很清醒的經濟頭腦和帝王至上高傲“人窮誌不窮”愛麵子的心理,而且也直接表現出他對待富商大戶的鮮明態度。這一點也可以從當時馬皇後勸朱元璋的話中看出來。馬氏也許是出自好心,編出話來救沈萬三,但是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馬氏是這樣說的:“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誅不祥,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民富敵國不是不法,說得在理;以巨富為不祥,卻加上莫須有的罪名了。接下去推出不祥必遭天災的結論,欺己,欺人,也是欺天下。馬氏也許是出自好心,編出話來救沈萬三,但是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馬氏這段話如果不是她自己的思想,就一定是她把握了朱元璋的思想,否則,不可能產生免沈萬三一死的效果。

朱元璋出身貧苦,小時是個孤兒,不僅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而且走投無路。為了混飽肚子,他曾流浪,曾給有錢財主當雇工,曾進寺廟當和尚,直至投奔郭子興從軍。童年、少年時的艱難困苦使他恨透了財主富豪。這種階級感情曾激勵他勇猛殺敵,連連立功;這種非理性的感情也在他治國安民的政策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產生了不良的後果。朱皇帝采取的是“讓步政策”,與民更始,休養生息。他在農本思想的基礎上,鼓勵開荒,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他“鋤強扶弱”,“右貧抑富”,打擊了大貴族、大富豪,緩和了土地的集中,有利於千千萬萬從戰亂和貧困中熬過來的農民,等等。這一切,為明初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條件。但是在起義時期奉行的“摧富益貧”和“殺盡不平”的行動綱領以及千百年來以小農經濟為物質基礎的“平均主義”思想往往導致“鋤強扶弱”和“右貧抑富”政策中的偏激。盡管朱元璋要力行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貧者得以全其生”政策,使中等富家不受侵害,而且明初百來年這個政策基本未變,但是在實踐中也同樣存在偏激,致富的思想受到了壓抑。那些有辦法賺得錢財的商賈坊主,一旦手中的金銀積蓄到一定程度(相對而言,不令時人友鄰太眼紅的程度)便大肆揮霍,而不願在個人生活中繼續勤儉節欲,以更多的利潤去發展生產。有誰願意在這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專製社會裏,拿十萬、百萬的錢財去買充軍雲南邊地的罪受並遺害子孫呢?

經濟生活中的這種現象的曆史是源遠流長的,明代隻不過具有朱氏王朝的特征罷了。中國是個農業國,以農立國,有著十分悠久而又豐富的農本思想傳統。中國又是一個小農經濟的農業國,在整個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也有過較大的發展時期。但總的趨勢依然是保守和緩慢的。直至原子能加電子計算機的時代,中國不少的農村山區依然靠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生產。生產力的落後給我們這個頗有繁殖能力的民族帶來的便隻是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