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改革念奇都能撞上
是不是每一次改革,念奇都會碰上。1999年,小學升初中,念奇遇上了第一屆電腦派位,原本通過考試錄取的方式被按片區劃分所取代。一個片區裏對應若幹所中學,有好有壞,被分到片區內的哪個學校全屏電腦隨機投放,靠的是運氣。第一年,教育局出了政策,對於最好的五中、七中兩所學校,各撥給幾個名額,照顧對泉門教育有貢獻的華僑的子孫入學,無需參加統一派位。念奇的爺爺坐在老家有點親戚關係的伯伯家門口,等了一夜,為念奇爭取了一個名額。就這樣,念奇“輕鬆”進入最好的泉門第五中學。
第二次遇上的改革,就是高考,2005年,省裏第一次自主命題,公布成績後再填報誌願。以往,都是填好誌願後再得到成績,老師照慣例會召集學生到學校再做一遍高考試卷,以預估分數,再指導學生統一填報誌願,減少盲目性和落選的可能性。可惜,這一次,學校認為已經出了成績,大家對照著成績才填報誌願,應該是萬無一失的,索性省去了指導這個環節,大家根據成績自行決定。那一年,大家成績普遍不高,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不敢填報頂尖的學校,那一年,複旦大學竟然沒有招滿。
念奇的高考分數比本一線高了近三十分,家裏保守不敢選擇985高校,念奇又因為不滿意高考成績心灰意冷,加上心思全部在報考大學這件事情上,放棄了選擇,不願意再思考,在家人決定下,填報了省內一所211大學,其州大學,地點在省會其州。當然,也毫無懸念的錄取到了該學校的最冷門專業——社會學。
“社會學”是什麼?不是社會大學吧。老爸那段時間常開玩笑說他的朋友都以為社會學是沒考上大學的意思,到社會學習了。念奇可不覺得是玩笑,慢慢都是失落感。她也不知道社會學是什麼,當初已經填好了心理學的,被媽媽擋了下來,她怕念奇學成精神病。念奇是喜歡心理學的,就算工作多年後,仍然忍不住想放棄一切回到學校繼續念心理學。可是,念奇也有和媽媽一樣的擔心,自己多愁善感,喜歡研究人的心理,卻也容易鑽牛角尖,或者將別人的負能量轉移到身上,長此以往,說不定真的能成一個有精神病的心理學大師。
錄取分數出來後,念奇的分數夠得上好幾所985高校,更難以接受的是,社會學專業裏,隻有念奇一個人以高分第一誌被錄取,其他學生,全部都是被迫調劑過去的。從全市最好的中學裏最好的學生之一,到普通大學最爛專業,念奇說不出的壓抑。說來奇怪,如今拚命堅持夢想,事事爭取的念奇,當時竟然是麻木的,當然,也可能是當年的放棄,才引來後麵的不甘心,是當年盲目的教訓,才有了後來定要努力到底的決心。
相比念奇,淩可的高考更是慘敗,在家裏的幫助下,交錢到一所民辦本二大學就讀預科班。當年,正是民辦高校最盛行的時期,國家大力支持鼓勵民辦高校發展,很多民辦高校借著東風,著實發展壯大了起來,恩茂大學就是其中一所,在省內可以說是最成功的民辦二本大學。其中,預科班就是給那些夠不上本二分數線,又願意交錢念書的人準備的,預科班學製一年,一年後再根據成績等條件選專業,進入正式的大學課程。可以說,進入了預科班,就是進入了大學,隻不過要比別人多讀一年大學,多付出一年的學費。淩可至今對沒能靠自己能力考上大學而花了家裏一大筆前而自責,但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淩可今日安穩的生活。
說到禮禾,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小小年紀的她,在高中結束後,就失去了繼續念大學的機會,一來成績不夠,二來家裏沒有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禮禾也沒有,讀大學這件事情就在大家的一片漠然中錯過了。
——又一次斷裂的疼痛
從溫暖的家到被送去幼兒園,夏念奇經曆了第一次斷裂的疼痛,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人,人生的第一次社會化。要討得老師喜歡,要和小朋友和睦相處,這些夏念奇都應付得很好,隻是每天中午如何對付那頓午餐,如何吃到所有小朋友都走了再偷偷把吃不下的飯“處理掉”成了念奇最大的敵人。
這一次,是有了思想後,最大的一次轉變,念奇要開始獨立的生活。早在高考成績公布前,念奇就想,從高考結束的那一刻起,就要浪跡天涯了,這輩子定是不要再回泉門生活了,不是不戀家,而是這小小的城市,承載不下念奇高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