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白雲千載空悠悠——黃鶴樓(2 / 2)

清人顧景星的《黃鶴樓詩集序》稱,“黃鶴樓唐前不甚著名,崔顥作七律詩未有激賞者,李白天才俊放,見顥詩擱筆,去金陵鳳凰台,擬其體,然後顥詩名,而樓益著”。實際上早在清人之前,類似的說法就很多了,李白做過一首《登金陵鳳凰台》,其學習、仿效崔顥詩的痕跡是很明顯的,李白、崔顥在黃鶴樓題詩上肯定有所關聯,李白擱筆的傳說當不會是空穴來風。

李白還寫過一首七律《鸚鷗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這首詩從構思到抒情可以說和崔顥的《黃鶴樓》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說是崔詩的翻版,因為藝術成就不高,後人很少論及。李白在金陵鳳凰台還寫過一首懷古的七律《登金陵鳳凰台》,這首詩後人往往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提並論: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台的舊址在今南京鳳台山上,傳說南朝宋代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隻鳳凰飛集這裏,宋文帝便在山頂築台,名為鳳凰台。這首詩從地名的來曆展開想像,鳳台山的上空曾飛翔著羽毛五彩的鳳凰,眼前卻隻見長江滔滔流逝。詩人站在空台上,對著悠悠江水,沉思著曆史的盛衰。三山高聳入雲,好像有一半在青天之外,白鷺洲分開了長江和秦淮河。《世說新語》裏記了這麼一個故事:晉元帝曾問太子:“是長安近呢,還是太陽近?”皇太子回答說:“太陽近。”明帝問是什麼原因。太子說:“現在我抬眼隻見太陽,不見長安。”原來他的所謂太陽,指的是皇帝,他的父親。從這個故事開始,“日”與“長安”發生了關係。李白這詩中“浮雲蔽曰”當是指高力士、楊國忠等人蒙蔽明皇。“浮雲”擋住了長安,遮住了太陽,奸佞的小人擋住了他進取的道路,詩人對此抱著憂憤的情懷。這首詩從懷古入手,聯想到六朝古都的滄桑變化,進而描寫眼前的景物而抒情,這種寫法和崔顥的《黃鶴樓》非常相似,明顯帶有模仿學習的痕跡,然而這首詩也有明顯和崔詩不同的地方,其第二聯的懷古內容為崔詩所無,其結尾的抒情也與崔詩有不同的內容,可見李白在學習別人過程中的創新。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杜甫),李白無疑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成就遠在崔顥之上,然而在黃鶴樓的題詩上,李白確實略遜一籌,金無足赤、瑕不掩瑜,這本來是很正常的,讓人驚歎的是李白學習別人的精神。李白對自己的才華是非常自信的,曾自稱“荊門倒屈宋”、“作賦淩相如”,自許很高,然而李白也是一個學習前人不遺餘力的人,就是對同時代的成就比自己低的詩人,他也能虛心學習,這是很令人欽佩的。

關於黃鶴樓題詩李白讓人感動的一點還有他的率真,“眼前有景道不得”,不管自己名氣再大,成就再高,不知為不知,寫不出來就是寫不出來,不硬撐,不自負,不目中無人,這是值得後人稱讚的。名人是人們心中的偶像,本來就備受關注,就更應該虛心自勵了。

旅行指南

龜山

龜山是武漢市名勝古跡較多的地方。它位於武漢市漢陽城北,東臨長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湖,山勢龍盤虎踞,和武昌蛇山央江對峙,形勢十分險峻。相傳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亂,數載不克,後得靈龜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後靈龜化為一山,即龜山。在龜山東端,有禹功磯、禹王廟、摩崖石刻等古跡。晴川閣遺址在禹功磯上,與蛇山磯頭上的黃鶴樓隔江相望。

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鍾子期聽懂了琴聲申的含義,二人遂結為知已。後來,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知音”一詞即由此而來。古琴台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