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唐代詩人中是少有大政治家的,許多詩人的政治才能也遠遜於詩才。就拿李白來說,他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許“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脈王東巡歌十一首》),實際上,就是真的有機會施展才華,他大概也不會掌握好政治氣候,不會領會好上級意圖,不會協調好各方關係,在現實的政治舞台上,他怎麼可能展開工作呢?就拿李白接受永王李琳的邀請而出山來說。李琳本是玄宗的十六子,當時肅宗曾嚴令李琳不要輕舉妄動,亂世中諸王擁兵自重可不是什麼好事情。李琳不聽指揮,硬要招兵買馬、聘請人才,可能是確有非分之想,這時李白是絕對不該參與他的幕府的。可以說李白最後被流放夜郎,是自食其果,搞政治的人是絕對不能站錯隊的。再說杜甫,他久在官場,本應深知其中的奧妙,在安史之亂時他能去寧夏找肅宗,應該說是站對了隊了。安祿山叛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帶著家眷逃難到陝北,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他便將家眷安置在鄺州(今陝西富縣),隻身趕往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虜,解往長安。第二年夏初,他冒死逃出,投奔肅宗。杜甫見肅宗時,“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一首》杜甫),可謂忠心耿耿,肅宗也大為感動,為褒獎他的忠心,授為左拾遺,職位雖低卻責任重大。有當朝天子的賞識,按說杜甫應該平步青雲了,可是不久因上疏營救丞相房琯而被罷職,幾近定罪,後被貶官,再後棄官出走。房琯帶兵打了敗仗,按軍法就該追究;再說他是玄宗的舊臣,有樹立私人勢力之嫌。“一朝天子一朝臣”,肅宗想要換掉他也是很自然的。杜甫看不出這一點,竟言辭激切地營救,當然是要丟官了。由此可見,杜甫的政治眼光也是不敏銳的。
詩人就是詩人,除了一顆詩心、一腔熱血,再別無所長,他們的抱負是注定不能實現的,因為政治是很複雜的,絕不像詩人們想像的那麼單純。孟浩然沒有進入官場,他的政治才能估計也不會很高,因為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
旅行指南
嶽陽樓
在湖南省東北部的湘江下遊,也就是在洞庭湖與長江交彙的地方,有一座從三國時就有的古城——嶽陽。煙波浩渺的八百裏洞庭,滔滔東去的萬裏長江,把嶽陽城拱衛得形勢壯闊、風景迷人。“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樓更是天下聞名,它位於嶽陽市城西,初建於公元220年前後,三國時期用作魯肅閱軍樓,南北朝時名曰巴陵城樓,中唐後才稱為嶽陽樓。嶽陽樓所處的位置極好。它屹立於嶽陽古城之上,背靠嶽陽城,俯瞅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雲影波光,氣象萬千。
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嶽陽樓,在樓落成之時,滕子京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詞:“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淒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芝動若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臨江仙》)五十九個字寫景抒情,很有氣勢。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更是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名句已成為後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世人所傳誦。
君山
君山原名洞庭山,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相傳許多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子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君山上,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
君山東麓中部山坳裏有一口井,石井欄上刻有“柳毅井”三字。井名來自唐代文人李朝威寫的傳奇《柳毅傳》。說的是書生柳毅落第還鄉,在陝西涇河北岸遇上了一個牧羊女,那女子衣衫破舊、神情淒楚。柳毅問那女子為何哀傷。那女子說她本是洞庭龍王的愛女,嫁給涇河龍王之子,經常遭受夫婿一家的打罵侮辱,被罰做苦工。龍女請柳毅代為傳送一封家書。涇陽與洞庭相去幾千裏,柳毅曆經艱苦終於把信交給了洞庭龍王。洞庭龍王之弟錢塘君殺死了涇河龍王的兒子,把龍女接回了洞庭湖。後來柳毅娶龍女為妻,過上了幸福逍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