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從群山萬壑之中衝出三峽以後,流經的是坦蕩的平原,兩岸除了時遠時近的低丘外,沒有什麼高大的山嶺,獨在江西九江附近,一座高山拔地而起,好似從天外飛來,氣三高出附近平原千米以上,加上山峰周圍多懸崖峭壁,穀深峰陡,顯得特別雄偉,這就是廬山。廬山北邊是一瀉千裏的長江,南邊是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廬山群峰突起,一山獨峙,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雄、奇、險、秀”是人們對它的讚譽。廬山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山,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大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電。”“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七律》),這是1959年毛澤東遊覽廬山時寫下的詩句。
中國大山的得名往往都有一點來曆,峨眉山據說就是有山峰相對如娥眉而得名,那麼廬山呢?廬是指簡陋的房屋,比如茅廬,廬山是因為茅廬而得名的嗎?
據說西周時,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山上,周威烈王派使者來訪,隻見草蘆仍在,匡氏兄弟早已離去,所以後人稱這座山為“匡山”、“匡廬”或者“廬山”,這樣說來廬山之名確與茅廬有關了。
雲海、瀑布與絕壁是大名鼎鼎的“廬山三絕”。
先說絕壁。廬山層巒疊嶂,主峰是大漢陽峰,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知名的山峰共有一百七十多座,如上霄峰、含鄱嶺、雙劍峰、九疊屏、犁頭尖、好漢坡……它們或形態動人,或氣勢非凡,騰雲駕霧,爭奇鬥豔。從穀底來看,這些山峰大多峭拔險峻,巍峨雄奇。如人們十分熟悉的仙人洞即在懸崖之上。洞前一棵勁鬆自石隙中挺立而出,樹旁一塊巨石,三麵懸空,一頭好像尖釘似的插入峭壁之中,下臨深淵,因而才贏來了“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現險峰”(《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毛澤東)的讚譽。廬山多峭壁與廬山的地形成因有關,它是由斷層塊構造形成的山體,因而奇峰峻嶺,懸崖峭壁很多。如果在鄱陽湖畔的海會遙望廬山五老峰,其斷裂上升的痕跡清晰可辨。五老峰的絕壁直落千米,山頭嵯峨如五位銀須老人坐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由於廬山地勢突然升高,而氣溫隨高度上升而降低,因而山上盛夏時也非常涼爽。長江中遊是我國夏季最熱的地區之一,可是一上廬山,暑意全無,因而它贏得了“清涼國”的美譽。
山上環境的差異使廬山的植物生長也與山下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唐代詩人白居易登廬山時寫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山下桃花已謝,而山上桃花卻正值怒放,這種奇異的景象當然使詩人詩興大發,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廬山之鍾靈毓秀都會令詩人感動。誰說春去無蹤,那是因為他沒到過廬山,不知道春色長留山中。
再說瀑布。由於廬山的迅速抬升,原來的山澗小溪,都變成了瀑布懸掛在絕壁之上。著名的有三疊泉、石門澗、王家坡雙瀑以及馬尾瀑布等等。三疊泉瀑布落差一百五十多米,崖石所阻,分成三折,每折各具特色,聞名遐邇,俗稱“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唐代大詩人李白為山南秀峰留下的著名詩作《望廬山瀑布》,是對廬山瀑布最貼切的寫照: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流傳很廣,可以說是和廬山一樣有名。詩中最精彩的當然要算那幾個動詞。“生”,山頭霧氣蒸騰著,形狀色彩變化著,大自然的生命氣息濃濃地展示著;“掛”,高高長長的一匹瀑布,如亙古懸掛在岩壁上,這是大自然稱心如意的一幅傑作吧;“飛”,遠看掛著的瀑布並非靜態,原是噴湧飛騰的精靈;“落”,從“九天”降下的自由落體,速度簡直難以測算。全詩無一字直接寫音響,然而用了“飛”字和“落”字,即可使讀者憑生活體驗的積累想像出其聲威。這首詩給廬山瀑布和廬山帶來了極高的聲譽。
再說廬山的雲霧。廬山由於地勢高聳,水汽受山勢阻擋被迫上升,在高處凝結,成雲作雨,所以雨量比平地要多,雲霧也特別大。白雲濃霧,把廬山襯托得格外多姿。春夏之交,是雲霧最多的季節,亂雲飛渡,大霧彌漫,即使身在山中,也準見此山全貌。冬季水汽凝結位置低於夏季,雲層較低,山頂反而常常露出晴空。從山上往下看,腳下茫茫雲海,千變萬化;而從山下抬頭仰望,廬山隱現在雲霧之間。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廬山年平均霧日近二百天,廬山雲霧自古享有盛名。雲遮霧繞,峰壑迷失,彌漫的雲氣又為廬山平添了許多迷人的秀色,也產生了難識廬山真麵目的說法。宋代蘇軾登覽廬山,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