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據詩中所說,難識廬山真麵目是因為身在山中,這當然是啟發人高瞻遠矚,洞察萬物的真相。實際上即便是跳出了廬山,也是看不清廬山的麵目啊,這都是因為廬山雲霧的緣故。正因為霧鎖廬山,廬山才更有了超出尋常的魅力。
除此三絕,廬山還有得天獨厚的一絕,這就是山頂平坦,開闊平緩,綠樹叢叢,湖光巒影,花團錦簇般地擁出一片開闊平展的台地,可以蓋樓修屋,這在我國各大名山中是不可多得的。啊,要是能在這樣雲騰霧繞、泉水淙淙、清涼舒爽、風景如畫的地方能蓋上房子居住,那該多好,哪怕是一座像古人隱居住的茅廬也行。
從古至今,在廬山上蓋房子的人可是不少。最早的當然要算西周時的匡氏七兄弟了,其後還有很多。
第一批人應該算是東晉以後的和尚和道士了。伴隨道教興起及佛教西來,佛道兩家憑借名山秀水之利,在廬山弘法授徒,因而當地寺院興盛,遍地浮圖。其中晉代高僧慧遠於山中建東林寺,開創“淨土法門”,又稱蓮宗,在國內外佛教界影響頗大。西域佛教界傳誦的“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就是對慧遠和東林寺虔誠的膜拜。晉、唐以來,國內外求經拜佛者絡繹不絕。和東林寺相對的還有西林寺,就是蘇軾題詩的地方,因蘇軾的《題西林壁》而享有盛名。
第二批人要算是古代的讀書人。唐人李渤早年曾在廬山隱居讀書,他曾蓄養一隻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遺址就在今天的白鹿洞。南唐時就此建學館,稱廬山國學,後來經過宋代理學家朱熹等人的努力,發展為一所全國著名的書院一白鹿洞書院,是數百年間中國封建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無數讀書人向往景仰的地方。
第三批人是帝國主義列強。鴉片戰爭以後,廬山也淪為列強競相爭奪的殖民地。1882年沙俄首先染指廬山,接著有四十多個國家的各類人員竄上廬山,劃租界、建教堂,組織殖民統治機構,並在牯嶺建起了一棟棟洋溢著歐洲風格的別墅群,這些建築是侵略者強行輸入的,是民族屈辱的見證。不過僅就建築物來說。它們修建得還是相當精美,與周圍的風景水乳交融,廬山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國際別墅群落,現有英、美、德、法等十八個國家建築風格的別墅六百多棟,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村”。說到在廬山上蓋別墅,不能不提到蔣介石夫婦和他們的美廬別墅。美廬別墅是英國人贈送給蔣介石和:定人的禮物。蔣介石很是喜歡,因夫人宋美齡名字中有“美”字,遂將別墅命名為“美廬”,這裏曾是蔣介石的夏都宮邸、“主席行轅”,也是當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曾與世紀風雲緊密相連。無數的曆史事件,將這座小樓推上了顯赫而又迷離的境界。蔣介石親筆題寫“美廬”二字的石頭至今仍在。
廬山似乎就應該有廬,它本來就是一塊天然的建廬之地。西周建廬的人給後人留下了廬山的名字,晉唐建廬的人給廬山留下了可供憑吊的古跡,列強建“廬”卻留下了千年的罵名。
從廬山北望,就是江西九江,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家就在這裏。陶淵明的《次酒二十首並序》(其五)曆來為人們傳誦:
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這首詩也談到了結廬,他最理想的居住之地是“人境”,就是人來人往、有許多人生活的地方。詩中說心靜,境自靜,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山中。由於詩人心無塵慮,能得自然之真意,可以說是深得其樂。詩人以采菊東籬,暢望南山為最大的快樂。廬山在九江之南,陶淵明的草廬應該就在廬山之下。住在廬山下,看鳥倦飛而知還,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趣事了,何必定要結廬於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