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長天秋水霞落去——滕王閣(1 / 2)

滕王閣坐落在南昌贛江東岸,依城臨江,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李元嬰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裏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滕王閣在曆史上的興廢更迭達二十九次之多,現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於1989年,共九層,淨高近六十米,主體建築為宋式仿木結構,碧瓦丹柱,雕梁飛簷,氣勢頗為雄偉。其下部為象征古城牆的十二米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麵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從正麵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十隻平展兩翅、意欲淩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麵和平麵布局,正體現了滕王閣建造者的匠心。滕王閣自古就被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無論其高度,還是麵積,均遠勝於從前,同時也大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嶽陽樓,仍然居於三大名樓之首。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聲譽,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曆經滄桑而盛譽不衰。

據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攜文武官員歡宴於滕王閣,共慶重陽佳節並為滕王閣重修竣工舉行盛宴。此時,王勃因赴交趾省親探父,路過南昌,而被邀入席。酒興正酣,閻都督請各位嘉賓行文賦詩以記歡宴之盛況,其實他是想讓略具詩名的女婿孟學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學士也已經準備妥當,隻等當眾吟詠,因此在座諸公均心領神會,都不吟詩作文,隻是再三謙讓。輪至末座之王勃時,他卻躊躇應允,令得滿座愕然。

王勃行文習慣小酌,然後蒙頭少睡,起來後揮毫而就,這是他“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難成,他於是不緊不慢,端坐書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緩慢研磨,借機醞釀才思。眾賓客見王勃如此,都覺得奇怪。閻都督見王勃如此不知世故人情,於是與眾賓客登閣賞景,吩咐小吏隨時通報其行文賦詩的進展。

很長時間,小吏來報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評曰:老生常談,平淡無奇。小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默然不語。及至小吏來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拍手稱讚,眾人也無不折服歎息。閻都督急令眾文武返回閣中開懷暢飲,眾人盡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