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潮打空城寂寞回——金陵(3 / 3)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的開篇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麵。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江海相連,浪濤奔湧,氣勢非常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詩中一個“生”字,賦予丁明月與潮水蓬勃鮮活的生命。千萬裏之遙都有月光閃耀,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白霜。詩人輕輕揮灑,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花”景,呼應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麵。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細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隻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詩人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詩人的遐思穿越了時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亙古的宇宙,已經綿延了多久,何時才有了明月,何時才有了生靈?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創製者是誰,說法不一。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六七首,隋煬帝也寫過同題的詩歌,可見古人經常以此為題賦詩,隻是到了張若虛手裏,這一舊題才煥發了活力,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製者究竟是誰,還有誰寫過同題的詩歌,而把《春江花月夜》的創製權歸之張若虛了。

旅行指南

閱江樓

閱江樓聳立在南京獅子山巔,有五十多米高,是一座極具民族特色的樓閣,就是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等江南名樓相比,也毫無遜色。

據說元末陳友諒以四十萬大軍攻打朱元璋,而朱元璋隻有八萬兵力,形勢十分嚴峻。朱元璋采用部下建議,利用盧龍山有利地形,誘敵深入,陳友諒中計,大敗而歸。因此,朱元璋對盧龍山情有獨鍾,他說盧龍山“一峰突兀,淩煙霞而侵漢表,遠觀近視,實體狻猊之狀,故賜名曰獅子山”。從此,“盧龍”就變成了“獅子”。朱元璋還決定在山頂建閱江樓,親自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群臣各寫一篇,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閱江樓沒有建起來。雖有《閱江樓記》,卻無閱江樓,獅子山上空空如也,南京人深深感到遺憾,於是經過千百次的翻閱史料、精心的設計施工,終於使南京多了一處美麗的旅遊景點,成為一個登高遠眺、閱江覽勝的好地方。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於1968年,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當時曾經是無數中國人的自豪。在六十年代,完全由中國人自力更生建造的這座大橋,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由於南京長江大橋水麵到橋身的距離僅為二十四米,巨型輪船無法通過,因而有人曾提議拆除這座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