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烏衣巷口夕陽斜一烏衣巷(1 / 1)

從南京夫子廟前的文德橋前行,再拐兩道彎,就能看到一條幽靜的古巷,“烏衣巷”三個字赫然在目,這就是今天的烏衣巷。

在烏衣巷中漫步,劉禹錫的《烏衣巷》回蕩在耳邊: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地址在今南京南城,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為吳國軍營,晉時為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居處。閑花野草叢生,殘陽昏黃的光線照射著烏衣巷口,舊時這裏住的是王謝等豪門望族,車水馬龍,冠蓋相望,曾何等風光,而今卻是普通百姓人家。舊時王謝堂前的飛燕,可曾知滄海桑田?

烏衣巷其名源於三國時期,赤壁之戰,孫權劉備結盟大破曹軍,後孫權稱帝,國號“吳”,並將都城由武昌遷南京,取“建功立業”之意,將南京改稱為建業。當時,孫權的兵士們都是穿黑衣,駐軍之地就稱為烏衣營。後來晉軍攻占建業,孫皓投降,吳亡,建業改名為建鄴。晉武帝死,皇宮諸王爭奪權力,互相殘殺,釀成八王之亂。後來“琅邪王”司馬睿被推戴為皇帝,定都於建鄴,後因避帝諱改名建康。司馬睿之所以能順利重組政權,使晉王朝得以延續,得力於王導的謀劃和周旋,以王導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族都居住在孫吳烏衣營舊址,此時的烏衣營已經稱為“烏衣巷”了。

劉禹錫的感慨源自這條古巷居住的王、謝兩個家族。王導輔佐創立了有百年曆史的東晉王朝,謝安指揮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打敗苻秦百萬大軍。作為一代名相,王、謝足以令後人追懷。更令人驚奇的是,王、謝家族人才輩出,他們居住的這條古巷,還有“王家書法謝家詩”的風采。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均登峰造極,而南朝大詩人謝靈運就是謝家的後人。

這首《烏衣巷》,把原已名揚六朝的烏衣巷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

曆經千年的滄桑,烏衣巷已不複昔日的繁華,王謝華堂蹤跡難覓。值得慶幸的是,為了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曆史,南京市近年來營造了一組仿古建築群——王謝故居紀念館。這是一組形製優美、古樸典雅的建築,呈現出一派“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格調。其主體建築與附屬建築、內部建築與外部建築縱橫交錯,相互垂直,緊密相連,構成了一組完整的藝術整體,與夫子廟地區的明清建築風格和諧相糅,頗為壯觀。

烏衣巷,濃縮了源遠流長的秦準文化。

旅行指南

中山陵

古城南京曾飽經風霜,遊覽時可圈可點的名勝古跡很多。長江路292號曾是明代漢王府、清代兩江總督署衙門、太平天國時的天王府和國民黨時期的總統府,數百年來,屢經滄桑,它是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見證,現已被辟為南京中國近現代曆史博物館。孫中山、蔣介石、李宗仁等均曾在此進行過許多政治活動。

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的南麓。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據他生前的願望,於1929年6月1日安葬於此。中山陵是當年春天建成的,墓室位於海拔一百五十多米的高處,陵墓的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前麵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圓頂就像鍾的擺錘。取形似鍾,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於喚醒民眾,反抗壓迫,拯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孫中山的名言仍像催人奮進的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