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位於江蘇中部,南臨長江,北據蜀崗,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在此成十字形交叉。通揚運河縱貫南北,從此東通黃海,境內河流眾多,為蘇北的門戶,南北交通的要衝。揚州以“州界多水,水揚波”而得名,今天的揚州城最早稱為邗城,為吳王夫差所築。因揚州處於運河入江要衝,而成為南北水上交通的樞紐,經濟、文化都極為繁榮,曆來就是江南的一大商業都會,正所謂“廣陵城裏昔繁華,煬帝行宮接紫霞”。
據說古時有幾位朋友在一起暢談理想。一位說他的理想就是要掙錢,越多越好;一位說他的理想是到揚州去,因為那裏繁華富裕,是一個享樂的好地方;還有一位說他的理想是修道成仙,最好能夠駕鶴升天;輪到最後一位朋友,他說自己的理想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幾位朋友聽罷,無不拍手稱讚,他這短短的兩句話竟把所有朋友的理想全部容納了,其後,這兩句話成了人們展示理想的成語,也成了稱讚揚州的名言。這個名言的產生得益於兼容並蓄,得益於融合吸納,這實際上也是揚州的特點,也是揚州文化的特點。
揚州文化確實有很大的融合性,就全世界來說,東西方文化在這裏彙聚,而揚州也是中國南北方文化融會的交彙點。比如說揚州園林的特點就講“南秀北雄”,就是說南方園林的秀氣和北方園林的大氣在揚州園林上都有很好的體現,從揚州的瘦西湖到古城的建築我們都可以充分地體會到這一點。再一個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早在唐代,揚州就是對外開放的四大港口之一,當時有一萬多外國人在揚州經商,留下了很多文化遺跡。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到過揚州,他在遊記中說揚州是舳艫帆檣、商賈雲集的繁盛之地。現在的揚州也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共存一城。這都體現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特點。有人說揚州的淮揚菜是非常有特點的。我國北方的老百姓都吃麵,但麵食做的最好的是揚州,揚州有著名的富春包子陽各種名點,南方的老百姓吃米,但最出名的是“揚州炒飯”。
拿唐代詩人來說,劉禹錫人稱“詩豪”,他在揚州留下了極其沉鬱雄壯的詩篇,而“小李杜”中的杜牧也在揚州留下了纖麗纏綿的詩篇,它們都是揚州文化史上的傑作。試看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曆三年(827)初,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微和縣)返回洛陽,途經揚州時,遇到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贈他,那首詩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的這首答謝詩就是從這裏開頭的。詩人回答故友的安慰,先是長長的歎息,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被拋棄在一邊已經二十三年了,空有懷友思舊的心情也見麵無由,即便回到故鄉,也宛如隔世。然而艱難困苦使詩人愈挫愈奮,他看未來仍舊是一片光明。就像一隻快要沉沒的破船,而身旁卻有千帆競進;就像一株枯老的病樹,而前麵卻是萬木勃發。詩文在“沉舟”、“病樹”與“千帆過”、“萬木春”的對照中,表現了作者對世事變遷的感慨。這兩句詩由於深刻反映了事物的變化發展,因而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這是劉禹錫在揚州城留下的一首名作,揚州城也見證了詩人身處逆境的感慨,也記住了詩人永不消沉的振奮。
揚州城的色彩是很豐富的,古人留下的詩歌也有多種風格。再看杜牧的《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