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2 / 3)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這首詩是詩人對自己昔日生活的回顧,其中有對昔日放縱的嘲諷,也有似乎留戀的無奈,是回味悠長的。不過詩中對揚州的讚歎和欣賞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是揚州繁華似錦,詩人何故久久淹留,如果不是揚州美女如雲,詩人何以一夢十年?

據說杜牧曾在揚州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職,他才華橫溢,但不拘小節,於是牛僧孺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護他,他對此卻一無所知。後來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長安任職,在送別宴上才得知牛大人一直掌握他的行蹤,暗中進行保護,於是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到京都後,杜牧就沒有再像在揚州那樣醉生夢死地生活,為此他寫下了這首《遣懷》。曾經的繁華如過眼煙雲,揚州十年恍若南柯一夢。想當年,落魄江湖之時,秦樓楚館,放浪情懷。如今醒悟,回思往事,捫心自問:得否?失否?

杜牧是一位風流才子,也是唐代詩壇後期的風雲人物。他在揚州留下了響亮的名字,也和揚州結下了不解之緣。試看他的《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詩中所提韓綽當是詩人的摯友,這首詩作於詩人離開江南以後,詩的風調悠揚,意境優美,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

青山逶迤,綠水如帶,時令已過深秋,草木卻還未凋落,這正是綽約多姿的江南。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重水隔,可心仍在朋友身邊,不知是思念二十四橋的明月,還是思念那悠揚的簫聲,還是與朋友情誼深重。俗話說愛屋及烏,不知是詩人思念朋友而想起了揚州,還是思念揚州而想起了朋友?那悠揚的簫聲中仿佛還蕩漾著似水柔情的思念。此時雖然時令已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秀媚。正由於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越發懷念遠在熱鬧繁華之鄉的故人了。據說揚州城裏原有二十四座橋,又有人說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加上風流俊美的才郎,景是何等的旖旎秀媚,人又是何等的風流倜儻。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秋盡之後尚如此美麗,江南如何不令人無限向往?

再看杜牧另一首在揚州的名作《贈別二首》(其一)。這是詩人贈另一位相好歌伎的,從同題的另一首詩中“多情卻似總無情”(《贈別二首》其二)來看,他們彼此感情相當深摯。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重在讚頌歌伎的美麗,“娉娉嫋嫋”是身姿輕盈,“十三餘”是她的芳齡,恰似“二月初”的豆蔻花,初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詩中將揚州城珠光寶氣的繁華氣象一並傳出,用揚州所有美人來襯托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詩中這位十三四歲的姑娘能夠獨壓群芳,多緣自詩人的生花妙筆,也是因為她那情竇初開的年齡。

現在人們愛歌唱“九妹”:九妹九妹可愛的妹妹,九妹九妹紅紅的花蕾。九妹的姐姐肯定不少,前邊的好多姊妹都不去歌唱,還不是因為九妹年輕嗎。當然,杜牧筆下的這位歌伎的美麗,也借重於她身後的背景,春風十裏,綠水揚波,這本身就使人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