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指南
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揚州城區西北郊蜀岡風景區,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大明寺古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大明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故稱“大明寺”。唐天寶二年(743),大明寺律學高僧鑒真大師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的邀請,為弘揚佛法,首次籌劃東渡日本。其後曆經十年艱險,先後五次失敗,終在唐天寶十二年,東渡日本成功。鑒真大師為申日友誼開辟了新的篇章。
唐會昌五年(845),武宗詔令毀全國大寺四千佘所、中小寺院四萬餘所,佛教徒稱之為“會昌法難”,大明寺未能免於此難而遭毀壞。其後曆代又有重修,直到清代,由於棗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維揚,寺廟不斷增建,規模逐步宏大,大明寺遂成為揚州八大名刹之首。雍正帝曾題聯“萬鬆月共衣珠朗,五夜風隨禪錫嗚。”乾隆帝曾題額“蜀岡慧照”,題聯“淮海奇觀別開清淨地,江山靜對遠契妙明心。”清廷因諱“大明”二字,曾沿稱“棲靈寺”。解放後也多次重修,“文革”中“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要砸爛寺廟佛像,由於周恩來總理的電諭,地方政府采取封閉廟宇的措施,寺廟才幸免於難。1973年,鑒真紀念堂建成。1979年3月,寺廟全麵維修,所有佛像貼金箔,此後至今寺內香火不斷,中外賓客雲集於此以祈求吉詳。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又將寺廟複名為“大明寺”。
瘦西湖
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因湖麵曲折蜿蜒,兩岸花木繁茂、風景秀麗,與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種清瘦秀麗的特色,故稱瘦西湖。曾有人將西湖和瘦西湖做過比較,說西湖似豐滿嫵媚的少婦,有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瘦西湖則似清秀婀娜的少女,呈現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瘦西湖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
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國。及至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不斷增建,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今天遊人來到瘦西湖,但見湖水清幽平緩,一片寂靜中,清脆的鳥語聲聲入耳,偶爾還有魚兒在湖麵嬉鬧激起的水花聲,為四周的靜謐增添幾分情趣。湖岸小道上綠草畦畦,參天的古樹上,攀滿了藤蔓,不知名的野花開滿了小道兩旁,幾枝碧綠的修竹點綴其間,總是會不禁連聲讚歎,再加上湖上一座座精美的小橋,真是令人歎為觀止。確實是十裏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
至今為止,瘦西湖風景區視覺所及處基本無高層建築,被讚為“目前國內唯一沒有視覺汙染的風景點”,可見揚州人為保護這一美景花費了很多的心力。
個園
個園位於東關街,清嘉慶年間於明代壽芝園舊址重建,園內多種竹,園主人黃至筠又特別愛竹,認為竹本固、心虛、體直、節貞,有君子之風。竹葉形狀類似“個”字,故取名“個園”。個園以假山堆疊精巧著名。假山采取分峰疊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的石頭,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春山筍石參差,修篁弄影;夏山中空外奇,濘潭清冽;秋山黃石丹楓,峻峭依雲;冬山宣石似積雪未消。南牆設風洞,有朔風之聲,而西牆漏窗卻又遠遠招來春色。遊園一周,如曆春夏秋冬四季,實為揚州園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