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美景的享受和陶醉並不能替代軍人的操練和農人的耕耘。無諸告誡他的士兵與臣民,生活就是在不斷的勞作和開拓創造中積蓄,等到碩果累累時才方顯強大!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領頭聯合幾個諸侯王進行七國謀反。劉濞派人與無諸王秘密聯絡,邀無諸同他一道反叛漢室,許諾事成之後給無諸更大的封地與更多的金帛。吳王之所以看上閩越王,就是因為無諸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豐厚的糧食等物質儲備。無諸表麵不動聲色,內心早有打算。戰火燃起後,吳王劉濞得到東海王搖的支援,正指望無諸的軍隊也趕來助戰,沒料想無諸不但一兵一卒未發,反將軍事情報密報給了漢景帝,致使吳楚聯軍受挫。從這事我們看到,閩越王無諸對漢室的忠誠。
三
福州雖說是2000餘年的閩都,但在無諸統治的年代,當地鄉民紡織技術幾無,他們從未穿過布鞋,平日不是赤腳,就是草鞋。無諸從他的故鄉會稽招來一些懂紡織的女工,教當地鄉民織布做衣納鞋。納鞋最要緊的是有一個好針頭,便於穿梭,這就得用鐵器。在無諸生活的年代,唯有鐵器最堅硬,可穿透幾層布底。無諸於是想到鐵器對百姓生活的不可或缺性。
無諸是個善於學習,又對先進技術十分敏感的地方王。他對他所處時代最先進的冶煉業興趣濃厚,於是尋找煉鐵大師成為他一段時間的主要工作。士兵的兵器刀槍劍戟斧鉞,樣樣需要鐵器;農人耕耘的犁耙鋤鎬,也需要用鐵器;織布納鞋離不開鐵器;煮飯烹飪雖可用陶器,但有鐵器就更好更時髦;就說他無諸本王所用的利箭吧,之所以殺傷力大,也是因為箭鏃所用的鐵器好……在無諸生活的那個年代,誰擁有鐵器和煉鐵技術,誰就擁有最先進的生產力!
無諸很快在閩中大興煉鐵,高築爐台,佳選礦產,推廣鐵器,一時間推進了閩地的生產力發展。現今福州鼓樓區的冶山路,據考就是當年無諸命人建造高爐冶煉鐵器的地方,排排高爐蔚為壯觀,升騰的氣體彌漫全城,穿梭來往的工匠們,無論是在冬天寒冷時節還是炎夏酷暑之時,均馬不停蹄地澆鑄與鍛造,“冶山路”因此而得名,並且一直沿用至今。福州在當時被命名為“冶城”,也是因其冶煉鐵器的技術先進。傳說,鑄劍神祖歐冶子當年之所以選中閩北武夷山下的鬆溪造鑄湛廬寶劍,也是因為閩地多有鐵器且煉鐵技術發達。無諸專門去過鬆溪察看鑄劍,為的是下大本錢裝備他龐大的利劍部隊。這支利劍部隊馳騁戰場,天下無敵。他的兒孫做閩越王時,之所以能夠成為全華夏最強盛的諸侯割據王,就是因為有無諸留下的強大的軍隊和豐厚的物質儲備,當然這是略帶苦澀意味和悲情色調的後話。
無諸王在閩執政的再一貢獻,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他在青山綠樹間看到綿延起伏的群山裏雖人煙稀少卻山地廣袤,潺潺清水從峽穀中流過,這麼肥沃的土地和廣博的水資源,如若開發出來並且用於種植和灌溉,那麼糧食一定會大獲豐收,足可讓閩人富裕。於是他製定法令:耕者有其田,誰若開墾荒地,政府就支持獎勵誰。一時間鄉民四野開墾、耕耘良田、廣播良種,閩地種植業很快繁榮起來,市場物質豐盈,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現在尚無史料證實無諸王死於何年何月何日。我們作為後人完全可以想象,無諸為了閩越國的建設與繁榮昌盛,年歲很大了仍在奔波,最後累死在田野間或訓練場。
後人感念無諸建閩治閩的偉大業績,在當地建廟祭祀,為“閩越王廟”。後因閩地進行過多次戰爭,該廟被毀於戰火。據專家從獲得的一片漢代“瓦當”考證,“閩越王廟”的遺址當在今天的福州郊區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