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平亂名將賀齊(2 / 3)

那是個天下不太平安的時代。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孫權繼位。剛被平定的侯官烽火硝煙剛剛散去,建安(今福建建甌、建陽一帶)、漢興(今福建浦城)和南平(今福建南平)又發生騷亂。這些地方的縣令不服孫權統治,要求脫離吳國而自立自治。孫權得報後首先想到的又是賀齊。於是賀齊於建安八年(203年)再次受命領兵入閩。

閩地山高路險,群峰連綿,彎曲山道又多布滿荊棘,且瘴氣襲人。在行進的路上,賀齊就先派偵察兵南下察看地形,為的是少走彎路。接著,賀齊又派人打入叛軍內部。內線情報人員報告他說,賊寇首領洪明、洪進善於山地戰,且布防嚴密,從山邊到山頂有多層縱深防守,北、西、南形成鐵三角防守圈,但叛軍不善於大兵團平地作戰。賀齊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作戰思路。他先派小股部隊向敵佯攻,邊打邊退,引誘叛軍下山,然後在山下埋伏大部隊進行伏擊。建安、南平的賊寇洪明、洪進等率一萬多兵馬出戰。他們從來就沒有跟正規部隊交過手,也不懂戰場謀略,很快中計而被賀齊的軍隊伏擊,傷亡慘重。賀齊又指揮部屬要擒賊擒王,先下手將叛軍首領洪明斬殺。其餘叛軍見賀齊的部隊太能打仗,又見群龍無首,便紛紛投降。平定建安和南平的這一年(建安八年,203年),賀齊請得東吳政權批準,在建安設置了都尉府。據說,這是閩地在三國時代建立的第一個州府地方政治軍事衙門。賀齊被孫權任命為“會稽郡南部建安都尉”,成為閩地一名出色的地方官。

賀齊在閩地從事政治軍事的時間不短,頗有政聲。《福建曆史文化名人辭典》將賀齊列為外省籍八閩第一人,可見賀齊在福建曆史上的重要位置。在政治方麵,他的貢獻是規範地方行政區劃,在重要地區建立政治軍事並重的權力機構,給縣級地方官員傳教灌輸治理條款和實施辦法。他以他自己做過縣長的經曆,傳授治民先治吏的謀略,一時政風見佳,百姓生活安穩。在他治下,再未出現地方叛亂。在軍事方麵,賀齊治軍甚嚴,對有過失的軍官兵士,不管是誰,一律嚴厲處罰,毫不手軟。他生性剛烈,說一不二,哪怕某一仗沒有太大勝利把握,隻要他說了打,就必打無疑,絕不妥協動搖。他善於依據不同的地形地物打不同的戰,故而屢屢得勝,幾無敗跡。他最大的優點是喜愛先進兵器,認為隻有用先進兵器武裝的訓練有素的軍隊才能打勝仗。政敵誹謗他,民間議論他,他聽而笑之,不當回事。孫權向他下命令平叛或阻擊曹軍進攻,他要的軍費往往比別的將領多,孫權心痛,勸他少要些,他不幹,要求拿到足夠的軍費和裝備精良的武器後才出兵。在經濟建設方麵,賀齊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大力鼓勵百姓種植水稻,為此引領閩地百姓於每年冬季開挖水渠,興修河道,或開墾荒地,做到耕者有其田。他注重農商業和手工業的賦稅征收,為的是補充軍隊給養。

建安十三年(208年),賀齊升為“威武中郎將”。那時孫權對賀齊更加重視和重用,常派他帶兵四處平叛,如平定江西上饒之亂、鄱陽湖之亂等,幾乎到了離不開賀齊的地步。賀齊也不負王恩,多次在戡亂中建立奇功,同時還領軍阻擊前來進擊的曹軍,使得東吳孫權政權得以保持穩定。後來,他升任“後將軍”,兼任徐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