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東吳境內丹陽郡之黟縣(今安徽黟縣東)、歙縣(今安徽歙縣)不斷發生地方豪強和軍事武裝反吳暴亂事件。當時孫權主力正包圍合肥。為穩定境內局勢,孫權便派賀齊率領軍隊前往鎮壓。此時叛軍首領金奇正率領叛軍駐紮在安勒山;另一頭領毛甘率萬戶屯守馬聊山;還有黟縣頭領陳仆、祖山等率領兩萬叛軍駐紮在南部的林曆山。此役史稱“林曆山之戰”。林曆山四麵懸崖絕壁,高數十丈,山路狹小,險境縱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叛軍居高臨下,賀軍難以仰攻。戰爭打得十分殘酷,叛軍不太奇險的地方被賀軍攻破,但賀軍傷亡不小。陳仆和祖山的兩萬人馬憑險扼守,臨高下石,伴以亂箭,賀齊官兵久攻不下。但賀齊畢竟是久經疆場的老將,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第一招還是深入了解,察看地形,摸清敵人底細。他借著夜色繞敵背部勘察敵情,弄清敵軍準確位置。第二招,采取久圍不打、斷其後路的謀略,將叛軍苦困在山上。第三招,采取伏擊援兵的辦法,割斷山上山下的軍事、兵員、情報、信息和給養補充等一係列聯係,迫使山上叛軍作困獸鬥。第四招,在此前基礎上派員做策反和離間,以及分化瓦解工作,迫使叛軍內部瓦解、意誌渙散。第五招,采用軍事解決戰鬥的原則不變,但主要是夜戰方式。他們抓住叛軍戰鬥力嚴重下挫的戰機,選擇叛軍不備的隱蔽棧道,精選輕捷、勇猛之士兵,乘著夜色,以鐵戈穿石為梯潛爬上山,再用麻繩以援下,連續讓兵勇士卒攀登而上,直接插入敵背,乘敵無備而偷襲。一時間殺聲震天,山搖地動。叛軍被打得驚慌失措,沒抵抗幾下就放棄扼守的天險要地,落荒而逃。賀齊大軍隨即登上山頂收複敵寨,就這樣一舉殲滅了盤踞在林曆山中的陳仆、祖山叛軍,斬首7000級。由於叛軍主力被殲滅,加上此前做了分化瓦解和策反工作,見大勢已去的歙縣金奇和毛甘便被迫率軍投降。賀軍大獲全勝,平定了整個黟歙地區。賀齊這一次的出奇製勝,被視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山地攻堅戰的重要戰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吳郡餘杭人郎稚率領軍隊反叛,又是賀齊率軍征討。賀齊這回采用的是大兵壓境的戰法,以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絕對優勢的兵力,很快將叛軍消滅。又過了兩年,即213年,豫章(今江西南昌)彭材、李玉等起兵作亂,達萬餘人。孫權再派賀齊領軍征討。賀齊認真研究叛軍的情況後,決定采取早先用過的離間和分化瓦解之策略,派人打入叛軍內部作臥底,策反與彭材有矛盾的頭目,離間與李玉有過節的將領。然後在發兵作戰中,派手下勇猛之士直接與彭材交手,斬殺彭材於戰場,又將不服者就地鎮壓,迫使被瓦解的其餘部眾投降。賀齊便挑選叛軍中精壯者千人,收編為自己的軍兵,以解決自己的兵源問題。
黃武二年(223年),吳國有位叫晉宗的湖北武昌守將,率軍叛吳投魏。魏文帝曹丕封他為蘄春太守,同時又命令晉宗帶兵還鎮蘄春(今湖北省蘄春西南),防守邊界。晉宗為了表功,時不時領兵渡江襲擾吳國邊境城邑樂安(今湖北武昌境內)。孫權氣憤之餘還是派賀齊領軍出征討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代,在這波濤洶湧的長江中段,曾經上演過多少驚心動魄的輝煌戰事!這次賀齊所要進行的“蘄春之戰”,不過是其中之一。以往,賀齊率軍多打陸戰而少打水戰。這回征伐晉宗必須水陸合成作戰,這對賀齊是個嚴峻的考驗。他首先向孫權要來麋芳、劉邵等水兵數千,與他的步兵進行合同操練,主要練水陸部隊如何配合與協同作戰。其後,賀齊要求並說服孫權給他足夠經費裝備先進兵器。為此他這次不惜拿出大本錢購買最豪華先進的戰船,噸位超出敵軍的數倍。曆史書上說他奢侈華麗,兵甲器械都極為精良漂亮,所乘的戰船都雕鏤彩飾,弓弩矢箭都取上好材料。再後,在戰法上,賀齊此戰采取偷襲的方法,乘著大夏天季節不利作戰,江麵上又有洪水,以及敵軍麻痹大意的時機,憑借他的戰船大吃水深、武器裝備精良、部隊訓練有素且能協同作戰的優勢,夜裏突然發兵襲擊晉宗所部,很快殲滅敵軍主力,俘虜晉宗,借機收回失地蘄春。
黃武六年(227年),賀齊老死在與敵殺伐的征戰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