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夢筆生花(1 / 3)

初秋的浦城依然風景秀麗,暖流緩緩柔柔地溢滿清麗的山城,並不刺眼的夕暉將綠水青山鑲上金邊;四野裏到處飄蕩著大葉丹桂的香氣,仿佛整個小城和鄉村都浸泡在誘人的芬芳中。浦城被譽為“中國丹桂之鄉”,當地的丹桂在山頭田野筆挺地矗立著,其產量在閩地絕對第一,早年就行銷世界各地。在浦城,百姓將丹桂俗稱“紅木樨”,樹冠高大,葉片純綠圓闊、豐腴厚實。其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有考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可謂源遠流長。

說到丹桂,就不能不提及辭賦才子江淹。江淹雖說是河南人,但在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來到吳興(今福建浦城)任縣令。這位才高八鬥的父母官,原先在朝廷為官時是頗為自負的。但是當他來到吳興做官,看見那些滿臉悲戚而又善良勤懇的鄉民,因為生計而忙忙碌碌甚至不能溫飽時,他的自傲與自負很快蕩然無存。他上任沒多久,就被當地漫山遍野的丹桂所吸引,陶醉在丹桂的芬芳中。在他任縣令的三年多時間裏,曾無數次徜徉吳興山水,在青山綠水的浸淫中抒發對大好河山的讚賞歌吟!他在吳興留下許多詩賦佳作,其中多首吟及桂花。在那首有名的《雜詞·悅曲池》中,江淹這樣寫道:

北山兮黛柏,南江兮石。

峰兮若虹,黛樹兮如晝。

暮雲兮十裏,朝霞兮千尺。

千尺兮綿綿,青氣兮往旋。

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

後人認為,此詞乃是江淹歌吟吳興(今浦城)九石渡之美景的佳作。“桂之枝兮刺天”一句,讚賞桂枝蓬勃向上直穿雲霄,正好同上句的“桐之葉兮蔽日”對應,完全可以想象到1530多年前吳興丹桂之樹的盛況。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丹桂的特點。江淹抓住了丹桂樹的這一特點,突出寫出大葉丹桂繁茂挺拔的雄姿,生動而逼真。詩人如果沒有對於丹桂樹的仔細觀察和了解,很難寫得這麼清美。

江淹在《雜詞·愛遠山》中雲:“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又在《青苔賦》這一名賦中寫道:“假青條兮總翠,借黃花兮舒金”。後人認為,這些都是江淹在吳興生活有了深厚感情,才會在“桂花”的詩作中吟詠出這麼美的絕好佳句。

江淹名詩《遷陽亭》中雲:“萬古通漢使,千載連吳兵”;“桂枝空命折,煙氣坐自驚”。這是江淹在遷陽(今浦城仙陽)重鎮觸景生情之句。江淹這些詩賦出自距今1530多年前,是至今見到最早的吟詠浦城桂花的詩賦。可見當時浦城桂花樹種植之多,這也說明浦城種植桂花樹起始時間遠在南北朝之前。

江淹(444~505年),字文通。他的祖籍在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東),是南朝最負盛名的文學家,與當時的大文豪鮑照齊名,時人稱之為“江鮑”,可見其影響力非同小可。

史籍記載,江淹6歲能詩,13歲喪父。由於家境貧寒,他隻能放棄學業,20歲就離開家鄉到城裏去給人當家庭教師。他所教的是大戶人家,即宋始安王劉子真,所學內容無非是時興的四書五經,並一度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下,任主簿、參軍等職。

江淹為官清正,不畏權貴,敢於直言衝上。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去世,當時很有實力的建平王劉景素蠢蠢欲動,他的心腹將領也勸劉景素發動兵變奪取帝位。江淹知道後極力反對,他勸說劉景素認清形勢,不可做忤逆犯上之事。劉景素怒而不納,江淹贈詩15首以諷諫,得罪劉景素。劉景素下令將其打入大牢,江淹毫無懼色。元徽二年(474年),江淹出獄,不久,就被貶到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任縣令。

江淹任禦史中丞時,發現朝廷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護軍左長史庾仲遠互相勾結,結成死黨,企圖篡權,又貪腐嚴重,便上奏將他們彈劾。當他發現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有貪贓枉法行為,也上奏彈劾,將他們拘捕。為此,他多次受到齊明帝稱讚。

就在江淹被貶黜到吳興(浦城)當縣令沒多久,傳說有一天他漫步吳興郊野,盡情閱覽山水,卻忘記回歸。他隻好借宿在一位老農家裏歇息。夜裏,江淹枕著滿山的丹桂之香進入夢鄉,突然見到有一位神人授予他一支閃爍著五彩繽紛的神筆,夢醒之後神人不見,神筆卻在,這使他萬分高興!自此,江淹就在吳興或別的地方用這支神筆寫作,竟然文思如湧,下筆文采飛揚,因而成了一代文豪。這就是“夢筆生花”典故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