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閩江水勢湍急洶湧,濺起的浪花足以將人掀倒;閩江氣勢凶猛的水流無論怎樣發飆狂打,拐幾道彎又被嶙峋的岩礁擊打成碎片浪沫後,就不得不溫順地流入大海。遙想當年,一代文豪鬱達夫把這條具有幾千年曆史的閩江,描繪成“中國的萊茵河”。他曾遊曆羅星塔,也曾站立在這江與海的交彙處,盡情地看著閩江水同馬尾海浪擁抱融合,共同濺起千堆雪那樣的巨瀾,排山倒海似的淹沒在往來頻密的戰艦巨輪下……
鬱達夫雖然是個外鄉人,卻十分懂得福州乃至八閩大地的秀麗壯美。讀他的《閩遊滴瀝》,即便沒有到過福建,也會被他筆下的福建山水和人文景觀所傾倒。謂予不信,請聽他說:
閩江兩岸無山不秀,無水不奇;要取景致非但是十景八景,可以隨手而得,就是千景萬景,也不難給取來……
馬尾港的景色被他收進筆端:
船進馬尾港……見一段小漁村的美景,以及大小五虎山、金剛腿、南北龜……見了青山綠水的南國的海港,以及矗立在海邊的燈塔與洋樓,我心理倒想起了波蘭顯克微支的那一篇寫守燈塔者的小說……
鬱達夫多次到過福州。早在1926年12月,鬱達夫就從廣州到達福州市內遊覽,為榕城的秀麗風光傾倒,在其《村居日記》中作了讚賞性的描述。1936年春節過後不久,鬱達夫應時任福建省府主席的陳儀之邀,專程來福建任文化部門長官。他這次是從上海搭乘輪船來福州的。到了福州馬尾,他仍舊坐著寬敞堅固的輪船逆水溯江而上,在時稱南台(現叫台江)的碼頭輪渡上岸。這時節碼頭一片繁忙,少男少女穿紅戴綠,滿城洋溢著叫賣的活氣生機。有些疲憊的鬱達夫一下就產生了“買醉聽歌”的良好感覺。“晚上還有了元宵節前的大半個上弦的月亮”,他的心情莫名地好起來。他寫道南台:“從前的那些坍敗的木頭房屋,都變成了鋼骨水泥的高樓;馬路縱橫寬敞,汽車也穿梭似的在鳴警笛”,“在南台的高樓住下的第一晚,推窗一看,就看見了那一輪將次圓滿的元宵前的皓月,流照在碎銀子似的閩江細浪的高頭。天氣暖極,在夜的空氣裏著實感到了一種春意……看不多時,果然‘銅銅嗆銅銅嗆’地來了幾班踏高蹺、跳龍燈的慶祝元宵節的隊伍,從大橋上絲絲悠遊的往倉前山去。於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觸,自然也就從這幾列燈火的光芒上,傳染到我的心裏……”鬱達夫對於變化了的福州是讚美的。透過他的紙筆,今人看到了當年中洲島的繁華豔麗,鼓山的高聳峻峭,閩江的洶湧奔放,老福州市內的生機盎然以及節慶裏十分濃鬱的民俗味兒……
福州的於山雖說小巧,卻是名山。山中風景如畫,岩石矗立起來的塑像或景觀使曾經到達這裏遊覽的鬱達夫歎為觀止。在這座名山上有鬱達夫最敬仰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紀念祠堂,叫戚公祠。鬱達夫專門上山去憑吊。他身處外寇入侵家國破碎的風雨飄搖時代,專程去祭拜抗倭英雄戚繼光,顯然是想表達他對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為此,他在祠堂的牆壁上題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詩雲:
舉世盡聞不抵抗,輸他少保姓名揚。
四百年來陵穀變,而今麥餅尚稱光。
詩中讚揚了戚繼光(少保)在諸多不抵抗背景下英勇抗倭,天下美名揚的光輝業績,以及戚繼光當年因抗倭解決吃糧之需而發明“光餅”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行)。之所以世人稱之為“光餅”,傳說就是因為這餅乃戚繼光所創,百姓為紀念他而取其名字中的“光”字名之。無論怎樣解讀此詩,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鬱達夫通過祭祀戚公祠,所要表達的是他當時對蔣介石集團“不抵抗主義”的憤慨譴責和對抗倭英雄的永遠讚美。
福州的美食天下聞名。福州菜,亦稱“閩菜”,為全國八大菜係之一,與“粵菜”齊名。雞湯糴海蚌、佛跳牆、芋泥、糟魚、牡蠣……皆為菜中名品,甚至還上國宴。鬱達夫在他的《飲食男女在福州》中這樣寫道:
福州的食品,向來就很為外省人所賞識……是由於天然物產的富足。福建全省,東南並海……沿海的漁民,不必憂慮饑餓,大海回潮,隻消上海濱去走走,就可以拾一籃的海貨來充作食品;又因為資源豐厚,森林蔬菜,隨處都可以培植,隨時都可以采擷。一年四季,筍類菜類,常是不斷;野菜的味道,吃起來又比別處的來的鮮甜……烹製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並列,於是乎閩菜之鮮美上口……福州的海味,在春三二月間,最流行而肥美的,要算來自長樂(漳港)的蚌肉,與海濱一帶多有的牡蠣。《閩小記》(清周亮工著)裏所說的西施舌,色白而腴,味碎而鮮,以雞湯煮的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
接下來,鬱達夫說到自己吃蚌肉的經曆。“紅燒白煮,吃盡了幾百個蚌,總算也是此生的豪舉,特筆記此,聊誌口福。”寫完了海蚌,鬱達夫又寫起了牡蠣。
蠣房並不是福州獨有的特產,但福建的礪房卻比江浙沿海所產的,特別的肥嫩清潔。正二三月間,沿路的灘頭店裏,海蠣做成鮮色的水包肉,價錢的廉,味道的鮮,比起東坡在嶺南所貪吃的蠔,當然隻會是超過。可惜蘇公不曾到閩南去謫居,否則……將永居在三山二塔之下,也說不定。
繼而,鬱達夫又說到,的種類,如菜、紅、虎等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滋補,“所以產婦病人以及體弱的人,往往愛吃”。之後,鬱達夫又寫到福州的肉燕,“所謂肉燕者,就是將豬肉打得粉爛,和入麵粉(地瓜粉),然後再製成皮子。如包餛飩的外皮一樣,用以來包製菜蔬的東西。”由此看來,鬱達夫是個“美食家”,對福建,尤其是福州的山珍海味、美食佳肴無所不知無所不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