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雖然是“女兒國”,但她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群全麵發展。在演劇活動和音樂周的舉辦方麵,一點也不比男女合校差。在吳芝蘭博士為顧問的學生自治會的組織下,竟然能上演曹禺的《雷雨》、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和由《簡·愛》改編的《水仙花》這樣的經典名著。華南附中的小妹妹們也上演《紅樓夢》、《孔雀膽》等名劇。雖然是女扮男裝,但演得一點也不比男角差。一年一度的音樂周活動,更是華南女院的盛事。師生同台,獨唱或合唱中外名曲,多姿多彩。福州各院校的師生是主要的來賓,對本地音樂氣氛的形成有一定影響。更重要的是,本校學生受到音樂教育和熏陶,湧現了一批又一批音樂人才。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辦家政係時間較早,而且辦出了自己的特色。這也是培養女性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家政實習”是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可以選擇托兒所、製作糕點、製衣、烹調等不同項目。家政係辦的托兒所遠近聞名,被視為推進科學育兒的實驗基地。金陵女子學院曾邀請陳佩蘭主任去幫忙建立家政係。當時的福建省政府主席受到影響,興辦了招收女生的公立福州家事專科學校。
20世紀20年代後期,陳叔圭在美國攻讀教育博士時,正是著名教育家杜威學說盛行的年代。她信奉杜威學說的“學生中心論”、“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回校後她擔任教育係主任,立即成立社會教育服務部,把學校與社會緊密地聯係起來,把學生的視野引向當前的社會生活。服務社會成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辦學的一大特色。節假日、寒暑假,學生們積極參加社會教育服務部安排的各項工作,到附近鄉村教婦女、兒童識字,普及衛生常識,風雨無阻,寒暑不輟。即使是抗戰期間遷校山城南平,仍然堅持為山村婦女兒童服務,教唱抗日歌曲等等。校訓“受當施”,學生在校期間就得到很好的磨煉和實踐。
1949年8月福州解放,9月學校如期開學,增加了“社會發展史”、“青年修養”等新課程,由省市黨政領導幹部主講。5位博士平穩有序地帶領學生進入嶄新的時代。
1951年,人民政府接辦教會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並為公立福州大學。1953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省立師範學院並入福州大學,改稱福建師範學院。5位博士分別擔任圖書館館長、副教務長、係主任等職務。那時的福建師範學院名師雲集、群星璀璨,無論教學與科研在全國都有影響,名列全國師範院校的頭排。
可惜好景不長。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知識分子逐漸陷入整體挨批的社會大氛圍下,從思想界、文學界到教育界,知識分子全得低頭認罪,成為必須接受改造的對象,教學科研動輒得咎,他們除了噤若寒蟬外還能做什麼?
1957年反右,餘寶笙成為“右派”集團的頭子,5博士全部失聲,“十年動亂”中更是落花流水,萬箭穿心。這時,她們都已步入老境了。王世靜、陳叔圭沒能挨到20世紀80年代的好日子,先後離世。餘寶笙、周貞英、吳芝蘭還能繼續為福建師範大學做些工作。吳芝蘭努力培養物理係青年教師,使他們成為係裏的骨幹。周貞英繼續她的藻類研究,寫出《福建海藻名錄》,為研究中國海藻的分類與區係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餘寶笙1978年“右派”改正之後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化研究室“充電”,帶著幾箱儀器和科研資料回來,在福建師範大學建立生化研究室,招收第一批研究生。1984年她在當時的省委書記項南和省長胡平的支持下,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所民辦女子高校——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餘寶笙就像她所服膺的居裏夫人所說的:“要用手去觸摸天上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