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師尊風範憶(3)(1 / 3)

我喜歡聽他的習作課。胡山源老師的特點是麵批,黎錦明老師是眉批,俞元桂老師則是講評。這是極費工夫的,先得把卷子仔細批閱、分析,然後歸納、總結,常要操勞到深夜,辛苦非常,一般教師是不願意這麼幹的。課堂上生動極了,他總是麵帶笑意,從容不迫地分析主題好壞,評述技巧得失,分解文字優劣。此中有批評,有表揚,有建議,有推薦,把學生的情緒高度調動起來,有問有答,有說有笑,十分活躍。記得有一次講評詩歌習作,有一個同學寫了一首短詩:“一個小姑娘站在平衡木上/張開柔軟的雙臂/慢慢地蹲下身去/瞧,她要飛起來了。”俞先生誦畢,立即詳細地分析它的特點,指出這首詩富有五四小詩的韻味。接著為我們介紹了泰戈爾的《飛鳥集》、日本俳句的藝術特色,以及五四小詩創作的情況,然後又回到這首習作,使大家受到很大啟發。這種從具體入手逐漸擴大知識範圍的教學方法,既充實又活潑,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受益無窮。

俞元桂老師為我們開的第二門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當時沒有教材,他編了一本厚厚的講義,將曆次文學思想論爭及作家創作情況,剖析得清清楚楚,透徹詳明。一個好的教師,不單給學生以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能誘發起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導引他們走上生活道路。俞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良師。上起課來他總是全身心投入,以自己對藝術的領悟來感染學生,點燃他們的智光。他犀利地解剖每一個作家的藝術靈魂,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悟力,他十分重視誦讀教學,一次開講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在詳細評述長詩的主旨和藝術特色後,他以信天遊聲調進行朗誦,使我們領略到陝北民歌的韻味。

馬裏頭挑馬不一樣高,

人裏頭挑人就數哥哥好。

吟畢莞爾一笑,真是動人極了。我和一些同學,就是在他的誘導下喜愛上現代文學的。一個教師能得到學生愛戴,這對他們來說自是莫大的安慰;而一個學生能得到自己所欽佩的老師的教育,該是何等的幸運啊!

光陰荏苒,當我也成為老師時,每踏上講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當年聽課的情景,發誓要努力爭取做個像俞先生那樣為學生所愛戴的老師。

唉,倘若時光能夠倒流,舊夢允許重溫,我真願意再當一回學生,再聆聽一次元桂師親切的聲音。

(陳孝全文學院1950級校友,華東師大中文係教授)我國著名藻類學家周貞英教授二三事

◎陳灼華

周貞英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藻類學家,1899年1月6日出生在平潭島一個普通的漁民家庭。1921年進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生物係學習,1925年獲理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分別在平潭、福清毓賢女子中學任教,兼教務長、校長等職務。1929年夏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學習,1930年獲碩士學位,1931年回到母校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39年再度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學習,1944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與曾呈奎(後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和饒欽止(後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師從國際知名藻類學家W.H.Taylor教授,他們同學情深,都稱周貞英教授為周大姐,對她十分尊重。在以後長達數十年的日子裏,他們為我國乃至世界的藻類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彼此間保持深厚的友誼。周貞英教授每次參加國內或國際藻類學術會議時,曾呈奎教授都在第一時間前來探望她,有時還親自到碼頭或車站送別,足見師姐弟之情。

周貞英教授畢業後曾在美國華盛頓國府施密斯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周貞英教授放棄在美國的工作機會與優厚生活條件,乘船途經巴拿馬運河,曆經艱難險阻於1946年回到母校工作。周貞英教授信奉基督教,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校訓“受當施”是她的座右銘。她終身未嫁,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桃李滿天下。

1952年“三反五反”運動,工作組要周貞英教授寫思想檢查,當時她寫中文不流利,思想包袱很重,工作組就指派我(當時我是學生)幫助她寫好檢討,放下思想包袱,順利通過了政治運動,周貞英教授和我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同年生物係植物教研組接受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任務,開展為期3個月的武夷山植物資源調查。在周貞英教授的帶領下,課題組一行6人前往武夷山的三港、掛墩、桐木關等多處地點采集植物標本。當時交通閉塞,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每到一處周貞英教授不顧疲勞,放下教授架子,積極參與製作植物臘葉標本。采集線路到達終點站邵武後,搭乘滿載植物標本的船隻途經富屯溪險灘,船體在溪中央觸礁進水,大家都十分緊張,不知所措。周貞英教授鎮定自如,馬上把剩餘的壓製標本的草紙全部往漏水船體處堵塞,船體慢慢靠岸,保護了標本和大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