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師尊風範憶(3)(2 / 3)

1972年,福建師範大學複辦,百廢待興,周貞英教授時任生物係植物教研室主任,除要求教師搞好教學外,還十分重視科研工作,帶領大家開展藻類研究。教研組老師常傾巢出動,上山下海采集淡水藻和海藻標本,為生物係積累了豐富的藻類標本資料,也為參與中國藻類誌的編寫提供了寶貴的科研資料。周貞英教授在79歲高齡的時候還與教師一起前往漳浦縣的古雷半島及東山島等地沿海采集標本。在古雷半島雇船渡海采集海藻,時值中秋節,周貞英教授提醒教師在回來的路上順便撿些螺。當晚,煮一大盆螺,大家坐在半島的岩石上,邊賞月邊吃螺,度過了難忘的中秋節。周貞英教授80高齡時,還與教研組老師一起赴武夷山進行科學考察。她這種頑強意誌和熱愛科學的敬業精神是後人學習的榜樣。通過調查,首次為武夷山淡水藻類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填補了武夷山藻類植物研究的空白。

1983年,在青島召開第十一屆國際海藻學術討論會。為了讓教研組教師有機會出席盛大的國際學術會議,周貞英教授向主辦方的曾呈奎院士爭取會議名額,使得我們教研組教師有機會了解國內外海藻研究動態,開闊了眼界。

為了培養藻類學研究人才,1982年,周貞英教授開始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她親自為研究生講課。當時國內藻類學中文參考書十分缺乏,她到處聯係,多方收集英文版的藻類學專著和文獻。她要求研究生認真閱讀,提高藻類學專業知識。當時我院的植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尚未得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複。為此,周貞英教授向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申請由他們為研究生授學位,很快得到了時任所長的曾呈奎院士的支持,使研究生順利地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授予的碩士學位。之後,周貞英教授所申報的福建師範大學植物學碩士點,很快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複,並成為我校當時僅有的6個碩士點之一。

周貞英教授長期從事藻類學研究,發表論文數十篇。1964年參與福建省“紫菜養殖殲滅戰”小組,為福建省紫菜人工養殖事業做出貢獻。周貞英教授把畢生精力獻給我國教育和科學事業,1978年被評為福建省教育戰線先進教育工作者,1979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82年獲福建省三八紅旗手稱號,1991年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中國孢子植物誌》、《台灣海峽》、《武夷科學》編委,中國植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泊學會和中國藻類學會的理事,福建省植物學會理事長,福建省海洋學會、福建省海洋與湖泊理事等職,是中國農工民主黨福建省委委員,第三屆福建省人大代表,第四、五屆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科協委員,福建省婦協委員。

(陳灼華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一個早期中國留學生的坎坷道路

◎林玉璣口述張景榴整理

整理者按:林玉璣是我校物理係老教授,活到103歲。他的留學自述,可以說是早期中國留學生的縮影,特予以整理,以饗讀者。

我是1921年3月和另外3位同學、同事一起在教會的幫助下,從上海黃浦江乘美國某公司的輪船去美國留學的。為了省錢,我們都坐統艙。

這艘輪船噸位很小,不敢橫渡太平洋,隻能沿著海岸線走,足足航行4個星期,才到達舊金山(大船航程隻需12天)。船快到舊金山時,我們這些坐統艙的乘客都被趕下船,關在離舊金山還有20多海裏的天使島上,理由是檢查身體,重點是檢查沙眼。教會的人到舊金山接我們一行4人,落了空。一問,才知道我們被關在天使島。經過交涉,我們在天使島滯留了兩夜,才抵達舊金山。

在舊金山休息兩天,乘汽車遊覽城市。那時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感到新鮮,連抽水馬桶也感到新奇。兩天後,我和一位姓鄭的同學一同到美國北部一個叫南德庫他州的衛理大學就讀。那地方天氣很冷,冬天氣溫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每年11月開始下雪,積雪達1米許。至來年6月,積雪才融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