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師尊風範憶(5)(2 / 3)

在生活方麵,他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1955年,他帶我們到上海參觀美展時,受到上海美協領導和他在巴黎時的老同學的歡迎和接待。對方為他安排頂高級的旅店,他謝絕了,堅持要同我們一起擠在6人一間的小旅館裏。在觀摩油畫作品幻燈片時,上海美協負責人又在前排中間留一位置,並到會場門口迎接他。謝老從工作人員那裏得知他們做這樣的安排後,便提早進入會場,默默地坐在小角落的位置上。他不願意人們老記住他過去所取得的成就,隻願意和大家一道為共同的事業做出新的努力。他不希望人們因他是知名畫家而過分地突出他個人。按照學校領導和財務部門的意見,人們為他買了一張70多元錢的軟席臥鋪票,誰知他大發脾氣。返回時,他堅決不讓我再替他買票,而自己一個人到火車站買了一張115元的硬座票。他說:“兩種票價相差十倍。我們國家正在搞社會主義建設,要替國家節省每一分錢。”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也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謝投八先生終於在195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時,他已年近60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有一個共同點:隻要他熱愛祖國和人民,不斷地追求進步和光明,最終都會集合到黨的旗幟下,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鬥終生。

謝投八先生雖然已經離開我們了,卻似乎仍可見到一個拄著拐杖在山路間艱難地行走的身影。今天,我隻想說,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他始終活在我們中間!

(葉錫祚美術學院1950級,副教授)懷念我的姑婆餘寶笙教授◎餘萍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回憶卻是無窮盡的,恍若回到了30年前。

1981年我畢業時,正值姑婆的生化研究室成立半年,急需人員參與建設和開拓發展,當時的研究室副主任林梅英教授問我的問題是敢不敢殺小白鼠,告訴我以後做實驗要經常與動物打交道,我回答:敢。這樣,我有幸留在了姑婆創辦的生化研究室工作。

生化室建立初期,留下的人員比較專一,都是化學係畢業的。姑婆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培養,根據從事的科研方向和個人的興趣特點,安排大家到各地各相關的研究單位進修學習和進行科研合作,有到福州軍區總院的,有到福建省防疫站的,有到福建醫科大學的,有到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的,有到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不同批次,不同人選,輪流進修培訓。這一舉措對大家的學識提高、能力培養和隨後的科研實驗幫助非常大。後來我們生化室同仁多次感歎說,餘教授如果能再年輕幾歲就好了,可以多帶我們幾年,生化室必將有更遠大的前景。當時的生化研究室學術氣氛活躍,定期開組會彙報、討論各人的學習和工作進展情況,人際關係輕鬆和諧,空餘時間常常聚會,大家都很單純,同心同德,團結協作,在姑婆的關懷和指導下大家的學識和能力在短時間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1924年,26歲的姑婆以最佳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她放棄優越的前景回國白手起家創辦老華南化學係。1935年,為追趕世界的生物化學水平,老華南送她到美國讀博士,她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生物化學大師、維生素abc的發現者、世界化學界的權威麥卡隆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她用兩年時間以優異成績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入選為美國科學家榮譽學會會員,學會贈送她一把金燦燦的金鑰匙……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十年浩劫時期,姑婆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處境艱難,曆盡坎坷,但她堅持報效祖國的信念從未動搖,赤子之心,始終如一。姑婆創建生化研究室時已是77歲高齡,但她的精神麵貌、辦事風格一點也不顯老,思維敏捷,眼界開闊,很有前瞻性。1981年她成為第一批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導師,恰逢生化研究室創建初期,經費特別困難,姑婆總是親自出馬,憑借自己的聲望和人脈,四處聯係可以合作的研究單位。在她的積極爭取和指導下,生化研究室參與了國家“863”高科技項目課題——作物抗病蛋白質的基因工程途徑的研究及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農作物抗病基因的分離和抗病機理的研究等項目的科研,並先後開展了幾十個省級項目的研究。生化研究室創建10年,先後發表的研究論文有100多篇,有6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應用,創造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初姑婆生化室培養的研究生如今在國外的早已經是教授和生化領域的骨幹力量,如吳旭初、楊良鵬、黃德祺等;在國內的發展也不錯,如陳盛教授現在是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的校長,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