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師尊風範憶(6)(2 / 3)

1945年5月,協大師生大放鞭炮,列隊熱烈歡送鄭作新教授赴美講學,轟動邵武縣城關。這是當時中美兩國文化司商定互派幾位教授作交流講學。我國選派北平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燕京大學校長梅貽琦、上海和西北大學各選一位教授,另給福建協和大學一位教授名額,由協和教授會投票推選鄭作新教授,共5位知名學者教授代表我國赴美交流講學。老師這次赴美主要在美國東部十多所大學做學術交流外,還到各地博物館查閱被外國采集收藏的中國鳥類標本,特別是模式標本和有關的研究文獻。他作為美國客座教授進行講課和做學術報告,得到美國有關院校和團體的歡迎和重視。抗日戰爭勝利,老師接師母來信,告知協大已從邵武遷回福州魁岐,一家大小平安。他喜極急欲返國,婉辭母校和美方盛情聘請留美任職。當年協和大學被譽為我國南方一所研究型的一流大學,有秀麗的校園和先進的圖書儀器設備,有知名的學者師資隊伍,有高水平的豐碩科研成果,更已培養大批優秀的各類人才,諸如陳心陶、鄭作新、唐仲璋、林孔湘、李來榮等著名專家學者。

老師一貫主張學術自由,鼓勵百家爭鳴。他是一位愛國的學者,支持愛國學生運動,反對鎮壓、迫害院校學生等血腥事件。1946~1947學年期間,正是國內院校學生反饑餓、反迫害、反貪汙、反內戰等民主愛國運動的高潮。當時協大學生是福州院校學生運動的主力軍,特別是1947年5月31日晚上,協大學生響應全國學聯號召,6月2日(“六二”)舉行全國總罷課的學生運動,有11位同學被福州反動軍警逮捕,其中就有生物係學生3位。因此當時教會和福州反動政府對恩師不滿,他憤而離校,就職南京編譯館。新中國成立後,老師從南京調到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繼續從事鳥類學的研究。如同協大時期一樣,他早、中、晚三單元時間埋頭在研究室工作,星期日亦不例外。恩師嚴謹治學,胸藏萬卷經書,足跡遍布祖國大地,他著的《中國鳥類分布名錄》、《中國鳥類區係綱要》以及《中國動物誌·鳥綱》(14卷)等均是世界水平的專著。他留下專著20多部,專業書30多冊,科研論文140多篇,科普作品260多本,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在中科院動物所期間,大力提倡愛鳥和保護野生動物資源而獲國家保護野生動物終身榮譽獎。1955年國家農業綱要提出消滅四害,全國掀起全民滅雀運動。老師認為麻雀益害問題不能片麵看,秋收時期糟蹋糧食有害,但全年大部分季節,特別繁殖時期,麻雀則是捕食大量害蟲,益大於害。我們隻能防除雀害,不能消滅麻雀。為此,他和他的同事自1957~1958年,在河北昌黎果區和北京郊區進行一年的研究,剖檢800多隻麻雀,詳細分析麻雀全年食物數據,證明麻雀是消滅農業害蟲能手。他們用科學數據上陳中央領導,提出不能消滅麻雀的意見。結果毛主席收回滅麻雀令,以消滅臭蟲取代麻雀。因此,人稱老師為“麻雀平反”,是一位堅持真理的科學家。恩師1998年6月27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