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文本的意圖(1 / 3)

主題(Theme)是一個批評術語,含有評價的意思。這是一個古老而常用的名詞。它包括在一切文學藝術作品之內,任何一個文本都明確地、或者隱含地具有某種意念和信條。簡言之,有一個支撐其作品所存在的理由。深入下去從文本中會讀到作者的世界觀與價值係統。虛構作品更是具有這麼一個內在的理念或者意圖。現代的小說理論和敘述學一般不使用這個詞彙了。主題應該是一個小說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個核心詞彙,自古希臘、羅馬文學傳統以來也是一個強有力的詞語,何以今天不再重視它了,這值得我們深思。

傳統理論重題材、主題、體裁三個元素,這恐怕與現實主義寫作有關,也與這三個術語內在含義有關。摹仿論強調對象是現實的行為方式,因而對材料有特殊的規定性。主題指的是作者對文本中所描寫的社會性格和思想的理解,是與性格有關的各特點、各側麵關係,是從作者世界觀認識出發的感受與信仰。通常認為是一個作品最本質的東西。到現代主義不再承認性格一詞,而後現代又不承認有現象與本質這一模型。那麼主題便不可能視為一個作品的核心了。如果我們把主題理解為意圖,或者某一種想法,在具體文本中不斷展開的意思,或者具體的意象。那麼主題一詞依然隱含在我們今天的寫作中,可是由於主題一詞在傳統理論中作用很明確,有它特有的規定性,如果用主題一詞去分析巴塞爾姆的碎片作品便會很滑稽了。傳統主題有永恒的主題與常用主題:永恒主題是指的一些大觀念,如愛,和平,正義,死亡,生命等等。這叫宏大敘事。屬過去史詩所表達的,今天來說永恒的主題,未勉大而空了。常用主題是指日常生活發生的瑣事,簡單說就是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把生活頻率最高的吃飯作為主題。這倒合乎人的本能,還有性,玩樂等等,這樣的主題分類一是瑣碎,二是沒有多大的意義。於是今天的小說寫作中主題成了一個非常尷尬的詞彙了。但如果不說主題了,今天小說中的意圖、理念我們用什麼概念去指認它呢?20世紀結構語言學興起,有一個詞悄悄地突現出來,逐漸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評估詞彙,那就是意義一詞。從語言最基本的因素詞彙與語音出發,它都涉及到意義,因而意義是播散在文本的一切角落裏的。

由此,我們得知一個具體的文本有詞彙的意義,句子的意義,語段的意義,文本的意義。如果把一個文本所有意義一網打盡,無疑作者意圖與理念均在其內,主題也自然在其內了。傳統主題是通過人物、事件而散發出來的,通過作者對作品對世界的評價與感受所體現出來的,通過作者或人物情感與思想的表達所顯示出來的。於是主題會有特定的特點,可以是一句話,一個象征物,一種手法與程式,一個不斷重複的要素,或明或暗地透露出來。總之,主題你會通過一種方法找到它,它一直像一根紅線在作品中起到貫穿作用,它會讓所有讀者都明白作品在說什麼。有什麼主題含義。

由此看來,主題也是一種模式,類如情節的母題一樣,我們可以歸納總結出幾十種文學主題,再對文學作品進行分類,主題的單一化、模式化也是當代寫作所擯棄的。代用意義一詞就不一樣了。意義一詞比較自由,可大可小,大到文本,或一個作者的宇宙觀,小到一句話一個詞,使用中都會產生語義的。你可以重視言語中的意義(所指),你也可以淡化它,而重視話語中的形式(能指)。一個主題要求對一個作品或人物起統攝作用,是對社會時代某一方麵的概括。而意義是遍布於句子和詞彙的,它在哪兒,是明確的,並不需人為地去集中它,凝固為某一準繩,但你又隨時可在文本的局部中找到它的所指。意義是文本中的,是語境性的,如果你要把它從文本中獨立出來,它也指向一種精神,一種思想,一種人們普遍認識的理念。

比較而言,主題有一種作者強加的感覺,即通過組織化處理過了的。而意義肯定是詞語的,句段本身的比較客觀化。而主題明顯是一種主觀化的產物,托爾斯泰的小說有許多道德因素的主題,顯然出自作者自身的評估。作者的聲音過於強大,便有了一種虛構的作偽性。

這裏講意圖與理念是綜合了主題與意義二者的內涵,而不得已采取了一個拐彎的說法。意圖不能明確為中心思想或主題,它是隱在的,例如可以是潛意識的,感覺的,根據文本的內在規定性,作者向性地接近某種目的。一個作者寫某種東西,天然地趨向對它的親和。以為它可表達你內心隱秘的感知與情緒,你便感覺地推動它向目的走,並不明確宣布一種邪惡的觀點,如殘暴。也不維護一種觀點,如平等。僅僅是自己一種感性的意願。我們可以稱之為意圖。理念,是一種明確的思想觀念。這種理念在人類思想上早已存在,如真實、善良、美好、正義,也包括虛假、罪惡、貪婪等。你可以說它是我們在文本中伸張的一個主題,也可以說生活本身如此,思想與事物一同存在。與傳統主題不同的,並不刻意強調該理念在作品中的組織作用,倒像是一個基本意念,或意象散布在文本之中。這個理念是一個意義係統,但在文本中作者可能不對它作更多的評估,它是發散性地存在。那麼文本中真正的屬於某種主題含義的東西。一方麵可能存在於作品之外,作者的思想之中,例如新小說派的寫作。另一方麵這個意義係統僅是整體地存在於一個文本的總結,而不能還原為作品的每一個局部,例如存在主義小說。意義在文本中可以矛盾、混亂、交叉的存在。而主題在作品中必然是統一的整體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