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文本的意圖(3 / 3)

2.寫作是一種未曾明確的意圖。這話的意思是大多人寫作的意圖是隱在的。認真追問意圖而又說不清的。這種意圖可以說是一種感覺。博爾赫斯舉康拉德為例,康拉德是個航海家,把地平線看成一個黑點。他知道是黑點就是非洲。實際每個作者所看到的東西就一點點。我理解他就是意圖。博爾赫斯的情況也如此。他說,我隱約看到一個可能是座島嶼的東西,我隻看到了它的兩端,一個角和另一個角。但是我不知道中間這一段是什麼。……隨著我不斷地考慮這個題材,或者我不斷地寫下去,它的麵貌就逐漸地暴露在我的麵前。我犯下的錯誤通常是屬於這個尚且黑暗尚未光明的地區的錯誤(《博爾赫斯與薩瓦托對話》250頁,雲南人民出版社)。這表明博爾赫斯寫作最初也隻是一個朦朧的意圖,爾後是越寫作(具體的一個文本寫作)便隨故事展開意圖便越明確。最有力的例子是他的《第三者》,博爾赫斯最早便確定寫第三者,故事寫到兄弟倆把心愛的女人拉到了荒野,最後不知如何寫了,是作者母親的原話解開了這個結,兄弟倆殺掉了這個女人,故事完結。我的大多數短篇小說最初都隻是一個朦朧的意圖,沒有標題,找到一個感覺便開始寫,往往是越寫越明了。起因可能是一人一事,一畫一音樂,某一黑暗中的感悟。人生悲哀中的感歎,或者對過去人事的某點懷念,總之,觸點是複雜的,小說自身會給作者明確一個意圖。例如我創作《考古學》、《博物館》、《雙葉樹》、《牆上魚耳朵》、《空裙子》、《婚床》等大多數短篇小說都是如此寫成的,因此,我還有一個體會,寫作短篇小說一般不要有太明確的觀念意圖。預選確立一個主題的做法,短篇小說會很呆板,直赴一個觀念,因而也就缺少內在的張力。但是又不能缺少某個意圖。因為沒有意圖你的小說會亂跑,會失控。

3,寫作的意圖要具有歧義性。其中有明確的東西,但又提供多義的東西,這會使小說豐富,具有內在的張力,或者對某種意圖作者不回答,也不解釋,使它處開放性。經典例子是哈姆雷特的猶豫:是生存還是毀滅。上文說到的短篇小說《美女,還是老虎》,這是一種選擇性的意圖釋義,而且是非此即彼。真正的開放性應該是多種選擇,沒有唯一的答案,簡單說,它隻提供人與事物的可能性。《殺人者》的意圖是在一次預謀殺人嗎,小說絕大部分文字寫等待殺人直到找到安德森,小說意圖峰回路轉,一個拳王對殺他竟無動於衷。於是問題在於,安德森厭倦了人生,還是對環境無可奈何。回到酒店尼克又發現,喬治對他的環境熟視無睹,反應麻木。於是又觸及到芸芸眾生的麻木。最後尼克離開酒店,他對一切發生的事件與人的不理解,他反抗環境,或者不願再麻木下去,這之後的意圖又含有積極的主題。一篇短小說《殺人者》意圖並非完全確定的,是如此的多義,可以提供對生活複雜的闡釋。生活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隻提供一個解,但許多人在生活中是交互關係的,生活本身的複雜,加上人們的介入,它本身便是一個複雜現象,我們索解便是一種複活於人與事意義的豐富性,因此它的功能作用便是多元的。我們應該對生活與世界作這種開放性理解,啟發我們更深一層地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