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理念在文本中的位置(1 / 2)

在文本中如何處理顯與隱的關係,在創作中理念是作者心中的支撐點,但是一個文本是要交給公眾的,你既要同讀者捉迷藏,把藏謎的匣子交給大家,但不告訴謎底。可你又得巧妙地提出解謎的方法。最後讀者獲得的不僅僅是人與事物一個愉快的過程,他還獲得了另一個屬於精神上的啟迪。因此理念的顯與隱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問題,太明確直白會覺得文本沒彈性沒張力,餘韻盡露。太隱晦讀者也許永遠不會知道,所以作者必須在適當的部位含蓄地提示出來。理念的表述策略也是很複雜的,因而作者要做好每一個精心設製的騙局,而讀者又應該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偵探家。我們看看哪些現象值得注意。

第一,題旨(Motif)在標題上確定下來,但不是一個理念口號,而是一個不易識破的象征隱喻。這時題旨有雙重作用,它是理念的埋伏,又是一個線索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個事件,一個細節,一個程式,某個人物,一般的要到文本的最後才揭開題旨。這種方法比較多的是在傳統寫作中使用的。

第二,文本開頭部分似乎與意圖沒關係,好像繞了一個大彎,實際理念暗含在其中,到了問題處理的高峰時,你會發現,這個理念早已暗示在開頭。

第三,把文本的理念暗合在一個細節之上,反複表達個細節,而且細節是標誌性的,隻有當這個細節毀滅時你才隱隱感到文本理念會隱隱地透出來。霍桑的短篇小說《教長的黑麵紗》最關鍵的是教長在臨終時一刻,別人要給他揭開這個黑麵紗,他還盡生命最後一點力量保護它。讀者由開始的疑慮變成了這時的肯定,黑麵紗要擋住一種罪惡。

第四,一個文本理念從人物性格上分析抽象出來,這是摹仿論的特點,也是現實主義一以貫之的,巴爾紮克和托爾斯泰大量的寫實作家都采用此法。

第五,某個理念在文本中從開始到高潮你甚至一點痕跡都看不到,看看結局了你也不明白它是什麼意思,但在結局部分可能存在幾個關鍵詞可以透露出來,這就像一個偵探故事一樣,隻有到了最後才能真相大白。

第六,對某種理念采取障眼法,通篇小說可能都是故左右而言其他,真正的目的是躲在這個障眼法之後。書中的主人公可能至死也不明白,而小說表層通過我們拚貼、比較,你會明白,哦,原來在這兒。《帶家具出租的房子》便是這個方法。每一個人都死在自己所尋找的事物之中,而不在其外。

第七,一個小說的基本理念,作者從文本的所有標誌中,包括一個詞彙也沒透露出來。但他卻給你提供了一個可以理解意圖的語境、氛圍、事件、人物關係。你讀完文本之後可以自然從文本語境中悟到其目的。

第八,凡屬傑出的作家與經典名篇都會在其文本中有一個獨特的眼睛,小說眼睛會以各種獨特的方式出現,即便是作者有意地把眼睛藏起來,這個有意便是你找到眼睛的線索。但有一點,作者往往在文本中會設置假眼與真眼,一般說來假眼是容易找到的,真眼也許在另一個地方閃爍。這個眼睛可能是個詞彙,可能是個物,可能是個人,或者器具與影子。或者是音樂與顏色,或者是一個行為與缺陷,甚至作家有意采用缺席法,使最關鍵的人、事物不登場,但文本全部著力點都在這個缺席上,因此這個缺席反而成了小說的眼睛。

第九,有時小說會設置多重理念,特別是長篇小說,在眾多理念中,一定會有一個基本的核心的理念是小說的凝聚點,我們要突破這種霧障,把視點集中在核心理念上。這才能把握到小說的精神實質。注意一種特例,有時候小說的理念實質可能會在結構上,這是由於理念很強大,形成了一種籠罩,便具有結構性的力量。例如憂鬱、恐懼、狂歡等等大觀念,形成一種強大的心理優勢,會轉換成一種推動文本的力量。這便是結構性的力量。

理念在文本中顯示的位置一般是精心設計的,但傑出作家也有自然流露的,不經意的,別有用心的等等多種情況。沒有規定在這兒便是天才體現,在哪兒便是蠢材的安排,因為理念在文本中的任何位置出現都是正常,這主要在於作者存乎於心,運用之妙,善於構成一個和諧完美的語境,貴在自然而不著痕跡地閃現出來。決定理念在那個地方出現是一種綜合因素,一定要水到渠成,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