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似乎隻有文學能把過去的事物保留,紙上的文字是平麵的,卻能在我們的心中和眼前,幻化出固有的鮮活,展現其本真的細節。所以,我們說《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恩格斯說:“我從《人間喜劇》中所了解的反映法國複辟王朝的階級情況,比同時期任何一位經濟學家、曆史學家、統計學家所提供的知識還多。”

中國農耕社會的曆史那麼長,但創造農業文明的草民百姓的凡俗生活,在作家筆下卻很少得到反映。古代如此,現代、當代也遠不盡如人意。時下,坊間文學書汗牛充棟,堆積如山,卻鮮見描摹述說鄉土之事的,雖然我們的國土大部分是鄉野,我們的國民大部分是農民。這是文學的悲哀,也是作家的失職。

我有幸(或者說不幸)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是農民,祖宗八代都是打坷垃捋耙齒的鄉巴佬。這幾十年,農村變化之大、之快,亙古未有。土地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先是誰窮誰光榮,後是誰富誰排場。這還都是表麵現象,更深刻的更細微的不勝枚舉。傳統的農耕文明正在艱難的蛻變中。它所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已經或正在從社會生活中淡出。我經曆過、見識過傳統的農耕文明,當然是慘淡的晚期。也比較關注農村的諸般變化,尤其是以文學為業之後。我的作品,就多寫鄉村事,常常在回憶裏撿拾沉積已久的片片斷斷,星星點點。我知道的本來不多,寫出的也就更少。鄉村如果是一片海,我隻寫出了一滴水的幾絲光色;鄉村如果是一座森林,我隻寫出了一棵樹的少許枝葉。水滴閃爍,也能反映大千世界;樹木枯榮,也能昭示季候冷暖。很多情境已成絕響,很多風景已趨絕版。傳統的農耕社會確曾有田園牧歌,詩情畫意,優美的自然環境,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渾樸的民風,相對簡單的人際關係,更有與生俱來的貧窮、落後、封閉、狹隘、愚昧、遲滯不前,和一代代莊稼人總也吃不完的苦啊……

希望我的書成為一座紙上的農耕文化博物館,雖然很不完備,畢竟聊勝於無。

有生之年,願繼續做中原農村的觀察者、思考者、記錄者。

2009年3月24日於南陽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