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證實這種猜測,他們就到處去查找資料,結果發現海明威在看到父親受病痛的折磨時曾說過:“我要是那樣,我就要人把我殺了;要不就自己幹。”同時,海明威在他30年代的小傳裏也提到:“自殺,就像運動一樣,是對緊張而艱苦的寫作生活的一種逃避。”海明威的這些話,似乎支持了他們的看法。於是人們又傾向於認為:肉體上的痛苦和創作力的衰竭,迫使海明威舉槍自殺。
知夫莫如妻。後來瑪麗接受了痛苦的現實,多少客觀地道出事情的原委:海明威自殺確實受到父親影響。當年父親的自殺,給年輕的海明威心頭蒙上巨大的陰影。為了擺脫父親自殺的陰影,海明威一直努力地抗拒死亡。可是他越不想死,自殺的念頭就越纏著他:有時,他會在心中勾畫出富有詩意的自殺方式——從夜航的輪船上走出,投身茫茫大海;有時,他的詩意則蕩然無存,轉而認為自殺最有效的做法是把槍伸進嘴巴裏。但隨著自殺的欲望越強烈,求生的欲望也不斷增強;海明威內心深處長期被這種矛盾及其帶來的痛苦所煎熬,以致到了50年代後,他那強烈的自殺欲望逼得他不得不拚命“尋找”反抗自殺衝動的依據。最終,他控製不了自己崩潰的情緒,走上了絕路。
一些人雖然也認為海明威的自殺與他的父親有關,但卻不同意他自殺僅僅或者主要是效仿父親解脫痛苦。因為海明威曾明確詛咒過他父親的自殺行為,稱父親是個懦夫;另外,他在作品中塑造“硬漢”形象,實際上反映了他“相信自己永遠不會死”的信念。所以海明威自殺與其父“形同實異”。
直到今天,我們還不能確定海明威慘烈自殺的真實原因,或許真是他雙重性格所致,謎一樣的歸去,謎一樣的海明威。
相關鏈接——“硬漢子”海明威
海明威全名為歐內斯特·海明威,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從小海明威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他長大後一麵當記者,一麵寫小說。他的創作也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
《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迷惘的美國年輕人。美國作家斯坦因也因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也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一樣,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加入了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意大利戰場。戰爭結束後,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又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二戰結束後,海明威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這部作品也成為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並獲得了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對於這一讚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這給他身心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以至於此後他再也沒有創作出有影響的作品。這也令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安徒生是個私生子嗎?
安徒生一輩子寫下了無數美麗動人的童話故事,然而關於他個人的身世,卻有不同的看法。
1990年,在安徒生的故鄉歐塞登大學,幾百名學者舉行了聽證會,共同探討這位童話大師的身世。曆史學家延斯·約根森還專門寫了《安徒生——一個真正的童話》,內稱安徒生出生於貴族家庭,他是丹麥國王克裏斯蒂安八世和勞爾維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後,王室為了避人耳目便把他送到歐塞登一個鞋匠家中喂養。
遍嚐人間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