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克林頓收到信後,紅十字會夏威夷分會工作人員查閱該會在1941~1942年的財政年度報告影印件以相關的國家檔案時,意外地也發現,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兩個月,美國紅十字會和後勤醫療部隊曾進行過一次非常規的人員和儲備物資的緊急調動,同時還接收到價值5萬美元的藥品和物資,這些是通過秘密渠道的。正是這批額外補給,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的急救工作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真的是“苦肉計”嗎?
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托蘭和史專家查爾斯·比爾德等人分析:具有遠見卓識的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高級幕僚們麵對國內濃厚的孤立主義情緒,為了使美國能在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全麵征服歐亞大陸之前投入到戰爭當中,才上演了這“苦肉計”。於此同時為減少損失,羅斯福總統又將3艘航空母艦調離了珍珠港,還通過秘密的渠道不動聲色地送去大批醫護人員以及急救物資。可是,畢竟人們至今仍沒有找到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證據,所以他們的說法是否屬實還是不得而知的。
對於美國人的這一行為,日本人更是表現出了特殊的興趣,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對此更是大加渲染。他們稱,美國人事先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企圖,暗示日本是在美國“引誘”下被迫發動了對珍珠港的襲擊。他們企圖通過這樣的說法,將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罪名推到美國一邊。
事實上,在全麵發動侵華戰爭後,日本一方已經開始考慮是“北上”還是“南進”了。1941年10月,東條英機上台,他是主張對美英開戰的,這樣就最終確定要發動太平洋戰爭、奪取印度支那以及太平洋諸島的“南進”計劃,同時也就決定了日本必然會對美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發動攻擊。於是,他們首先選擇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而沒有選擇駐紮在菲律賓的美國陸軍。
關於珍珠港事件是否是上演的“苦肉計”,是美國民眾對二戰時期,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府用什麼樣方式、付出多大代價投入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曆史真相的探究或者是爭論,而日本人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罪魁禍首,這是不管怎樣都推脫不了的。
點擊謎團——山本五十六是被誰擊斃的
日本海軍將領、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機1943年在飛越西南太平洋上空時被擊落,山本本人當場斃命。可是對他的死至今仍有爭議:究竟是誰擊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機呢?
在山本五十六的座機出事時,托馬斯·蘭菲爾和裏克斯·巴爾博是當事人。二戰期間,他們隸屬美國空軍P—38戰鬥機中隊,該隊駐紮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1943年4月18日,是他們倆奉命起飛,前去攻擊山本五十六的座機,他的座機從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拉包爾飛往布幹維爾島。
相傳,當時是巴爾博首先向山本五十六乘坐的“貝蒂”號轟炸機開火的,可是蘭菲爾說他也開了火。因為當時的P—38戰鬥機上沒有空中照相槍,不能在飛機射擊時,同步拍攝射擊結果,所以兩人的陳詞無法辨明真偽;況且當時的行動是十分保密的。直到二戰結束後,美國才宣布,能擊落山本五十六的座機,是因為美國海軍破譯了日軍的通信密碼。也就是說,到真相大白時,時間已經過去幾年了,那麼究竟是誰首先開火就更加難以說清了。
根據非官方的戰後軍事史料的記載,當時蘭菲爾和巴爾博各自擊落一架轟炸機——一架是山本五十六乘坐,另一架是由他的參謀乘坐的,因此二人分別獲得一枚勳章。此外,巴爾博因為還協同擊落了第三架轟炸機,因此與其他人分享了另一枚勳章。但是日本軍事史料最後證實,當時運載山本五十六一行隻有兩架轟炸機,沒有三架。於是美國空軍馬上裁定巴爾博和蘭菲爾二人隻能分享一枚勳章,標明他們共同擊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機。
卡羅爾·格萊尼斯——《攻擊山本五十六》一書的作者、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杜立德圖書館館長,他說:“史料記錄必須有權威性,對於這些二戰老兵來說,重要的是該給的獎一定得給。”可美國空軍不願接受該協會的調查結果,使得爭論不得不繼續下去。
“阿波丸”寶藏之謎
1976年至1980年的4年間,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打撈局曾承擔了一項舉世矚目的重大打撈工程,即後來被稱之為新中國的第一次“水下撈寶”工程。這就是對沉沒在我國福建沿海平潭海域達30餘年的日本籍萬噸級遠洋郵輪“阿波丸”的打撈。
“阿波丸”是全世界所有打撈者都魂牽夢繞的一條沉船,因為有傳說稱,那是一座40噸的“金山”。
震驚世界的災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