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本書是一本有相當學術價值的著作,也是一本對實際工作有重要參考價值、應用價值的著作。本書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令人注目的研究成績,主要是因為作者是一些年富力強、理論基礎紮實深厚的中青年經濟學家、人口學家、社會學家,有些同誌還長期從事勞動就業問題的研究。主編劉家強教授是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是一位兼有學者和政府官員雙重身份的人物。參加執筆撰寫本書的王學義博士、蔣華博士、唐代盛博士以及參加調研、預測和這項研究討論的都是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專家或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的幹部專家。這樣一個研究群體既包括了學術界的學者,又包括了實際工作部門的同誌,這就使本書在理論探索和對策研究兩個方麵都具有相當的優勢。再加上他們精力充沛,不怕艱苦,深入到我國西部的許多省、市、自治區作細致的調查,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緊密相連。當然,作為一部具有開拓性的著作,難免也會有不足之處。我們希望作者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用更多更好的成果,為繁榮我國社會科學、實現我國西部大開發、緩解我國城鄉的就業矛盾作出貢獻。是為序。
吳忠觀
2006年6月於光華園
作為世界性難題之一,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重要的研究對象,關於失業、就業問題的研究著述頗豐,產生了許多理論和流派。作為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以世界9.6%的自然資源、9.4%的資本資源、1.85%的知識技術資源來為世界26%的勞動力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勞動就業問題非常突出。而且,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人口結構轉型的過渡期,各種經濟社會問題紛繁複雜,這使得就業問題的解決顯得更加複雜和困難,中國的就業問題已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同時,由於曆史、地理、體製等多種原因,中國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地區差異明顯。其中,西部地區以占全國17%的經濟總量要為全國近30%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就業矛盾也相當突出。相關資料表明,東部地區全區域的失業率為5.4%,西部地區全區域的失業率高達8.7%,明顯高於東部地區,失業率超過10%的西部省份有貴州、陝西、甘肅、青海四省,其中陝西省的失業率高達15.1%,西部地區就業壓力遠遠大於東中部。為此,對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西部就業問題具有曆史與現實的特殊背景。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後,西部地區市場化進程加快,但關於西部人力資源開發以及對應的就業問題,並沒能從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係統的研究和闡釋,在產業結構調整、國企改革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情況下,就業問題凸現成為影響西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主要障礙。基於此,從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從城鄉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的角度來探索西部就業矛盾的緩解途徑是非常必要的,對於維護西部地區的長期穩定和民族團結、扶貧攻堅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也能為緩解中國就業矛盾提供重要的借鑒作用。
本書以科學、求真和務實的態度,在集體交流中集思廣益,與時俱進,以馬克思主義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對傳統的經濟與就業發展理論與模式進行反思,並對新的發展形勢下政府在應對就業與失業問題中的作用與地位進行深入探討,從而產生了一些創新性觀點和思想。本書將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相結合,在廣泛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運用係統論的相關觀點,將城鄉就業問題視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結合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構架了西部城鄉就業矛盾緩解的模式,並提出了具體的途徑與對策措施。本書主要的特色與創新之處在於:
(1)基於國內外理論的係統研究與總結,創建性地提出區域就業理論模型的理論框架。本書在借鑒國內外經濟學家關於就業與失業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西部地區就業問題的主要症結,即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製約是產生區域就業矛盾的主導性因素,創建性地提出了區域就業理論的基本研究框架。該理論框架對轉型時期政府和市場在勞動力與其他要素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做了準確定位,主要包括區域政府作用與就業、區域發展戰略與就業、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與就業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與就業五個方麵的內容,其核心是在區域可持續發展框架內實現區域城鄉就業的統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