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書在對西部地區就業及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西部地區城鄉勞動就業發展態勢進行了前瞻性研究。西部地區經濟結構還存在較多不協調之處,第一產業比重較高,民營經濟不發達,產品技術含量低、成本高,對資源環境的利用效率低。同時,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相當低,大量的勞動力還積壓在農村,農村勞動力剩餘程度較為嚴重。截止到2005年底,西部地區第一產業人員比重為56.5%,比全國46.9%的平均水平低了9.6個百分點。加速人口城鎮化發展速度,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而且,在新的發展階段,麵臨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的挑戰,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結構還將麵臨更大的調整和優化,在經濟社會結構調整優化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發展過程中,勢必會給城鄉勞動力供需總量和結構形成較大的影響。本書對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發展態勢進行前瞻性的預測分析,對西部地區就業問題發展的總體態勢把握準確,對於深入係統研究西部就業問題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對於實現西部地區各省市正確認識就業矛盾的演變態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於區域特色,對西部地區統籌城鄉勞動力充分就業中長期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西部地區將麵臨一個更加開放的經濟發展環境,區域分工將進一步深入,區域間的相互依存、利益共享、經濟互相依賴、互相滲透將更加明顯,區域發展所麵臨的環境更加複雜,更加多樣化。在這種條件下,西部地區需要準確認識自身的資源稟賦和不足之處,這樣才能在競爭與合作中揚長避短,展現區域優勢與特色,占據有利的發展地位。本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麵建設小康和構建社會和諧戰略目標的內在要求,針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多、貧困人口多、山區多、資源豐富、經濟文化相對滯後等特點,著重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戰略、脫貧致富和扶貧開發、勞動力資源利用、社會進步和民族繁榮、市場經濟體製建設、勞動力市場培育與緩解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的密切聯係,明確提出了如何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扶貧開發、勞動力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民族地區發展、市場機製完善與緩解城鄉就業矛盾相結合的發展思路。這些問題的研究,對於認識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的特殊性,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充分就業發展模式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使本書具有了較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

(4)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基礎,提出了緩解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戰略問題是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問題,戰略選擇的正確與否,其影響是全麵的、深遠的。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缺乏統籌全局和長遠規劃的發展戰略思路,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沒有體現出來,經濟缺乏特色,市場競爭弱,就業缺乏產業的支撐,再加上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生存條件惡化,緩解就業更是無從談起。針對這種情況,在全麵把握西部就業問題實質的基礎上,將城鄉就業問題與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建設等相結合,本書提出了充分利用西部地區比較優勢,進行全方位戰略性調整,實施可持續發展模式、特色經濟戰略、特色城鎮化道路等中長期發展戰略,抓住國家賦予西部的政策機遇,堅決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和“有市場、有效益、有特色”的原則,發展大農業、特色旅遊業、名優特產品、少數民族特色工業品等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這些戰略思路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於促進西部地區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的深入發展,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將出現新的變化,同時也會給西部地區帶來新的挑戰。西部地區要全方位改變落後的發展麵貌,實現城鄉勞動力的充分就業,需要結合西部實際情況,在理論、發展戰略、製度建設等各方麵敢於突破,勇於創新,隻有這樣,才能推動西部跨越發展,促進城鄉勞動力充分就業。而且,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正同步發展,影響就業的因素更加複雜,新舊就業矛盾問題更加突出,就業問題已經成為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麵。為此,在新的發展階段,西部地區應以建設全麵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積極探索促進城鄉勞動力的比較充分就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