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就業理論發展及區域就業理論框架的提出(1)(1 / 3)

第一節西方經濟學的就業理論

研究任何現實問題,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不了解理論產生的曆史淵源和發展軌跡,便不可能對問題的實質進行全麵、準確的判斷和把握。因此,本章將對國內外就業理論進行係統的分析和總結,並在此基礎上,試圖構建一種新的理論研究框架。

一、古典經濟學派的“充分就業”理論

就業問題是隨著資本主義雇傭勞動製度的產生而產生的,將就業問題作為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來研究也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才開始的。最初的就業理論是以薩伊、庇古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的充分就業理論。

1803年,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提出了“供給創造需求”的觀點,即人們後來所提到的“薩伊定律”,這也是古典主義就業理論的基石。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從“薩伊定律”出發,在1933年出版的《失業論》中提出決定就業量的兩個前提:一是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生產物,它決定了就業的需求量;二是當就業量不變時,工資的效用恰好等於該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該前提決定就業的供給量。庇古等經濟學家從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出發,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產品價格和貨幣工資可以根據市場供求狀況靈活調整。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相互作用決定實際工資和就業水平,供求平衡時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量。由於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當勞動力供大於求時,就會出現失業,貨幣工資會自行調整下降,工資的下降會使廠商成本下降,由此促使他們擴大生產規模,從而使就業和產量擴大,達到充分就業。

庇古否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製度下有大量失業的可能性,認為資本主義自由競爭製度下的失業是自願的、暫時的、局部的和少量的,隻能被看作是“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所謂“摩擦性失業”,庇古認為是因季節性原因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其中,季節性原因是因氣候、技術、工藝等原因而引起的失業。對於“自願失業”,庇古認為是由於工資有剛性或缺乏必要的彈性引起的,即工資不能隨著勞工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而引起的失業。庇古認為,如果任何工人要求發給的工資率人為地高於經濟力量自由發揮作用時所得出的工資率,那麼縱使在完全靜止的情形下也會發生失業現象,“某一職工企業企圖強使會員工資高於同類職業中流行的工資,便將引起失業。”但這兩種失業如果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都是短期或局部存在的,問題必然能通過市場而得到解決。隻要不存在工資剛性,勞動市場總能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失業和蕭條狀態之所以出現,原因在於工會和勞動者人為地阻止貨幣工資的下降。因此,他們認為解決失業的辦法是消除貨幣工資的剛性,使貨幣工資能夠隨市場的需求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二、凱恩斯主義就業理論

20世紀20~3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使1929—1933年的失業人數高達3500萬人以上,企業開工不足和大量工人失業成為普遍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關於資本主義製度可以借助市場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學說徹底破產了。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提出了一種與傳統西方就業理論不同的就業理論。

凱恩斯就業理論是以“有效需求原則”為核心的。他認為,有效需求是決定社會總就業量的關鍵性因素,能否達到充分就業,取決於有效需求的大小。現實社會之所以經常不能處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兩部分,即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在一般情況下,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勞動力需求不足。因此,凱恩斯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有效需求決定就業量與總產量,而不是像薩伊所說的,“供給會創造它自身的需求”;二是充分就業隻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特例”,“是各種可能的均衡位置的極限點”,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從而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所說的宏觀經濟隻有在充分就業上才達到均衡的觀點。凱恩斯進一步解釋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他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於三個基本的心理規律的作用造成的:第一,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第二,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第三,流動偏好規律。凱恩斯指出,上述三個基本心理規律使“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所構成的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總是小於“充分就業”水平,並且認為在上述三個基本規律中,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居於主導地位。他甚至把經濟循環主要歸因於資本邊際效率的周期性變動,把危機的爆發說成是由於資本家對投資的前景失去信心,資本邊際效率“突然崩潰”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