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典經濟學派相比較,凱恩斯承認資本主義社會有“非自願失業”現象的存在。凱恩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除了有“自願失業”和“摩擦失業”外,還存在“非自願失業”。所謂非自願失業,按凱恩斯的解釋是:“設當工資品之價格……相對於貨幣工資而言……上漲少許時,現行貨幣工資下之勞力總需求量與總供給量,皆形增大,則稱之為有不自願失業至存在。”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不能通過市場作用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凱恩斯所提出的“充分就業”,並不是指一切有勞動力的人全都就業,而是指在某一貨幣工資水平下願意就業的人的就業,它的具體意義是指沒有“非自願失業”。
因此,凱恩斯提出了係列的政策主張,其核心是實行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來提高社會的有效需求,促進生產,從而實現提高就業的目的,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凱恩斯否定斯密以來的以平衡財政收支為原則的政策,極力主張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用舉債的方式擴大政府開支。第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家關於保持物價穩定的觀點,極力主張推行通貨膨脹政策,認為通貨膨脹是解救危機和減少失業行之有效的辦法,以此達到充分就業的目的。第三,實行高額累進稅政策進行收入再分配,以提高消費傾向,通過消費的增加來提高全社會的就業水平。第四,實行對外經濟擴張政策有利於國內恢複繁榮與增加就業。政府幹預對外貿易政策以擴大出口,限製進口,從而保持本國貿易順差,達到繁榮經濟與增加就業的目的。
三、新保守主義就業理論
20世紀50~60年代,隨著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率同時並存現象的出現,凱恩斯就業理論和被奉為資本主義國家就業政策製定的菲利普斯曲線交替關係受到了懷疑。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新保守主義”,主要包括貨幣學派、供給學派與合理性預期學派。
1.貨幣學派的“自然失業率”假說
以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認為,在市場競爭中,實際工資率是有伸縮性的,它主要受根據勞動力供求狀況的影響,較低的失業水平是勞動力需求過量的跡象,它將迫使實際工資率上漲,失業水平較高則表示勞動力供給過量,它將迫使實際工資率下降。但是,無論失業人數如何變化,實際工資率如何變動,一切與實際工資率結構不相適應的人員仍將被排斥在就業之外。這也就是說,“自然失業率”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是始終存在的。弗裏德曼指出,“自然失業率”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量,它取決於和貨幣因素相對立的實際因素——如勞工市場的有效性,競爭和壟斷的程度,阻礙和促進人們變換其工作崗位,等等。根據自然失業率假說,弗裏德曼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重新解釋,他指出,與就業有關的是實際工資——即能夠購買多少商品和勞務的工資,勞動供給量是隨實際工資率變動而變動的。菲利普斯曲線錯誤地把失業率與貨幣工資增長率直接聯係起來,同時又把貨幣工資增長率換成通貨膨脹率,使失業率同通貨膨脹率直接聯係起來。弗裏德曼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交替關係,隻有在短期內才存在,長期來說,失業率處於一條垂直曲線上,菲利普斯曲線根本不存在。
根據上述解釋,弗裏德曼認為應充分發揮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反對由政府頒布最低工資的法令,他認為工會是一種阻礙就業擴大的壟斷力量,應當設法減少工會對工資率的幹預,而且政府也不必幹預工資率。他認為,要維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穩定,金融當局就應遵循貨幣供應增長與經濟實際增長率保持基本一致的原則,也即弗裏德曼的“單一規則”。同時政府還應當對勞工市場的工作加以改進,如消除勞動力流動障礙和限製,減少尋找工作時間,提高勞動者受教育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