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供給學派的就業理論
供給學派就業理論的目的在於進一步闡述供給決定需求這一基本命題,並從微觀到宏觀為其所倡導的減稅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萬立斯基、保羅·羅伯茨、諾爾曼·圖爾等人。
供給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的就業理論進行了批評,他們認為,凱恩斯的需求自行創造供給的定律“忽略了較低生產率和較高通貨膨脹的影響”,認為美國嚴重的失業問題是由持續通貨膨脹所造成的,如果按照凱恩斯主義理論所提倡的做法,那將使市場受到更大的衝擊,難以發揮市場調節經濟的正常功能,從而使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更加嚴重。在對古典勞動供給曲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供給學派提出了“向上流動”的勞動供給理論,以說明就業、工作努力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他們否定了古典勞動供給的“後彎曲線”,認為隻要社會中存在貧富差距,且存在健全的“向上流動”機製,實際工資率的提高就會使勞動供給增加。供給學派認為,美國高稅率使投資者積極性缺乏,使儲蓄率下降、技術變革速度放慢,因此他們提出減稅的主張,認為稅率的提高將會使勞動資源流向居民部門或用於享受閑暇,使勞動供給減少,同時也會使部分非勞動資源流向居民部門,甚至轉入“地下經濟”。相反,減稅導致實際工資提高,從而會使居民戶向市場部門提供的勞動供給增加,工作積極性增強,工作效率提高。
在政策主張上,供給學派的基點是實行供給管理,其政策核心是減稅。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麵:首先,主張經濟自由,反對試圖通過強化政府幹預、擴張公共支出或進行失業救濟的就業政策,倡導依賴減稅來刺激經濟增長以增加對勞動力的內在需求。其次,增加供給,促進經濟增長。最後,消除對勞動力市場的錯誤刺激和破壞。
3.合理預期學派的就業理論
合理預期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在美國新興的一個反凱恩斯主義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約翰·穆思等人。合理預期學派否認了非自願失業和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認為失業作為一種實際的經濟變量,是由諸如勞動市場供求關係、生產技術條件、經濟技術結構等實際因素決定的,而與貨幣數量及貨幣數量所決定的價格水平沒有關係,與總需求的變動也沒有必然的聯係。總需求的波動雖會引起產量變化和就業波動,但在長期內,在沒有政府幹預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總需求的波動的影響將會被抵消,從而將形成自然率水平的產量、就業和失業,此條件下的失業率即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假說是合理預期理論的出發點,合理預期學派將自然失業率這一概念引進其他經濟變量中,認為在既定的微觀經濟結構中,私人經濟活動的當事者對通貨膨脹率已形成了合理預期,並按此來進行決策和經濟活動,從而對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不作反應,使政府的經濟政策隻有靠“突襲”或“欺騙”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而一旦產生了合理預期,任何政策都是無效的。基於這種分析,合理預期學派認為,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交替關係不管是在短期還是在長期,都是不存在的。這樣,即使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也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線成為一條垂直線。對於現實經濟生活中確實存在過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互為交替關係,合理預期學派用預期失誤或出現混亂來解釋。他們認為這種預期失誤或混亂隻是偶然的、暫時的,從根本上來說,合理預期將使經濟按照自然率水平來運行。
合理預期學派關於政策或經濟政策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政策無效論”,在就業政策方麵,合理預期學派也主張實行“無為而治”。具體包括:一是反對政府通過財政擴張和貨幣擴張來提高產量和增加就業,反對把充分就業作為政策目標,主張追求經濟發展的自然水平;二是主張保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以取信於民,同時讓市場自動調節。這樣,可以弱化公眾的合理預期,增加產量和就業,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