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後凱恩斯主義就業理論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是一種總量就業理論,它隻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總就業量的變化、就業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業的結構。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凱恩斯主義由於不能解決西方國家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問題,受到新保守主義等學派的批評與挑戰,並從主流正統經濟學的寶座上跌落了下來。在此基礎上,詹姆斯·托賓、杜生貝、約翰·希克斯等人對勞動力市場的功能性障礙進行了探索,對失業、通貨膨脹並發的問題進行了新的解釋,補充和發展了凱恩斯就業理論,並代表了西方就業理論的最新發展方向。
1.勞工市場技術結構分析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一文中,為了補充和發展凱恩斯的就業理論,著重從勞工市場的技術結構的角度來論述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特征以及失業與通貨膨脹並發的原因。此外,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杜生貝在托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勞工市場的技術結構的特點和失業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托賓認為大公司和工會的經濟權利的集中助長了通貨膨脹。他指出:“毫無疑問,操縱的工資和價格的優勢有了永久的增大,這與農業和其他自營職業部門的相對衰落有關係。這種發展,由於擴大那些貨幣工資對過度供給的反映慢於他們對過度需求的反映的勞動市場數目,助長了整個經濟的通貨膨脹傾向。”也即是說,對物價的操縱和工資率的操縱促成了物價和工資交替上升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托賓認為,“沒有過度總需求”的通貨膨脹原因在於失業人數與職位空缺的數目雖不一樣多,但它們由於技術結構方麵的特點卻不能互相抵消,“失業減緩貨幣工資的速度遠不及空位加速增加貨幣工資的速度”,因此零通貨膨脹需要失業多於空位。杜生貝在托賓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道:在存在失業的條件下工資水平不下降是工會操縱工資率的結果,而工資的增長推動物價的上漲又是大公司操縱物價的結果,所以即使在失業人數與職位空缺數目相等時,平均工資也會增長,物價也會上漲,所以失業與職位空缺的並存也就意味著失業與通貨膨脹並發。
托賓反對弗裏德曼的“自然失業率”假說。他認為,由於勞工市場是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勞動市場技術結構的不相適應十分顯著,實際上不可能知道經濟中究竟什麼樣的失業率是最優的。在勞工市場技術結構不相適應的條件下,零過度需求也會帶來通貨膨脹,所以那種認為市場失業率與“自然失業率”一致就可以避免產生過度需求,從而不會帶來通貨膨脹或不會使通貨膨脹加速進行的論點,無疑是站不住腳的。“自然失業率——即和零通貨膨脹率一致的失業率——從經濟福利的立場上看,是沒有特殊理由存在的。在工資調整作用過程中的通貨膨脹傾向一定的情況下,非通貨膨脹引起的失業率,遠遠不是能用自願的或有效的尋找職業的活動加以解釋。”
托賓認為凱恩斯“充分就業”的原意是:充分就業意味著勞動市場的均衡,非自願失業的存在意味著勞工市場的失衡。在他看來,刺激需求的政策隻能解決“就業水平”問題,不足以解決“就業內容”或“就業結構”問題。政府要指導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製工資和物價的上升,以緩和通貨膨脹;政府要利用勞動市場和人力政策,對勞動力重新訓練與教育,把非熟練工人訓練成能夠滿足雇主需要的工人,以緩和資本主義經濟中因勞工市場技術結構不相適應而造成的失業問題;應對失業補助金製度進行修改,增加失業補助金製度的靈活性,以刺激失業者努力尋找工作。
2.勞工市場部門結構分析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將各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進行了分類,從勞工市場的部門結構的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就業問題。他提出了“公平性原則”,認為由於工會通常是按行業組織起來的,各行業工會在工資標準或工資增長率方麵總要相互看齊,比如說,某一個行業的工資提高了,其他行業的工會就認為本行業的工資如果不能按同樣的幅度提高,那就等於吃了虧,於是他們也提出了增加工資的要求,以求取得公平的待遇。希克斯認為資本主義通貨膨脹和失業都與這種“公平”有關。
同時,希克斯提出了“工資粘性”的概念,他認為當失業存在時,工資不一定下降,當勞工缺乏時,工資也不一定提高。這就意味著職位空缺的存在有可能引起工資增長,但不一定造成工資增長,一切依企業和勞工市場的具體情況而定。希克斯認為經濟增長過程中必定伴隨著某些特定的勞動短缺,這些勞動力將表現出供給不足,於是供給不足的勞動力工資水平將會上升。希克斯進一步指出,由於部門間發展的不平衡,再加上“公平性原則”和“工資粘性”作用,從而造成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