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發展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城鄉流動就業理論
一、劉·費·拉的就業轉換理論
劉易斯就業轉換理論的要旨,是利用農業部門的隱蔽性失業勞動力來支持現代工業部門的資本積累。劉易斯認為:在具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的社會裏,勞動力供給具有完全的彈性,隻要工業部門高於農業部門維持生計的固定工資水平,就可獲得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業部門吸收農業部門中廉價的、無限供給的勞動力資源來代替資本,並且所獲超額利潤被用於再投資,進行新的資本擴張,又吸收更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工業轉移的過程中,傳統農業部門逐漸擺脫了剩餘勞動力的負擔,得以擺脫貧困,勞動力供給曲線將由水平曲線變為有正斜率的曲線,農業也開始了真正的發展。此時,二元結構的經濟轉換成為同質即一元的現代經濟。
20世紀60年代,費景漢、拉尼斯針對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中的不足進行了修正和擴展。“費·拉”提出了部門間平衡發展的思想,並把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過程的實現由一種無阻礙過程變為一種有可能受阻的三階段發展過程,為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理論提供了新的、更複雜的內容。“費·拉”認為,要使就業轉換得以實現,必須保證農業迅速增長到足以滿足越來越多的非農產業勞動力對產品的消費需求。一個沒有新技術和新投資的農業,是停滯萎縮的農業,它將引起非農產業工資成本的急速上升,從而侵蝕用於非農產業發展的利潤和資金,使非農產業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過程處於停滯狀態,解決這一問題的惟一途徑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二、M.P.托達羅的城鄉勞動力轉移模型
M.P.托達羅的鄉村—城市勞動力轉移的經濟行為模型假設農村對城市部門的勞動供給是預期的城鄉工資差別的函數,則農村遷往城市的決策主要與兩個變量有關:城鄉實際收入差別;獲得這一工作的概率。這一模型闡述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收益和成本之間的關係,它表明決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不僅包括收益,而且還包括收益與成本的比較。
托達羅認為以前的經濟理論將農村勞動力向生產力較高的工業部門的轉移視為一步到位的過程的觀點是不實際的,沒有考慮到那些缺乏技術的農村移民是否有可能真正在高報酬的城市工業部門中得到就業機會。他指出在欠發達國家中,農村向城市的轉移應是兩步到位的過程,即無技術的來自農村的工人首先會在所謂的“城市傳統”部門就業一段時間之後,再爭取更加穩定的城市現代部門的工作。其次,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差距及城市吸納就業的可能性,影響到潛在移民向城市地區轉移的決策。他提出農村向城市轉移的行為模式及城市勞動力市場結構與機能的分析模式,描繪和分析了在欠發達國家中各經濟變量對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並將工業擴張、生產力增長、城市預期的真實收入差異,乃至城市職業與不同勞動力轉移增長的規模及速度相聯係。他認為這一模式最為重要的政策含義是:未提高農村生活質量而大規模縮小城市傳統部門的努力會相當艱難。
三、錢納裏·塞爾昆的就業結構轉換理論
錢納裏、塞爾昆提出,在發達國家工業化演進中,農業產值和勞動力就業向工業的轉換基本是同步的,但是發展中國家,產值結構轉換普遍先於就業結構轉換。
一方麵,發展中國家麵臨著越來越多的節約勞動的先進工業技術,現代工業部門創造產值的能力大大高於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特別是對人口眾多的落後國家來說,就業結構的轉換在初期必然是相當緩慢的。就發達國家而言,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美元(國際上定義的劉易斯轉折點)時,工業化加速發展,國家投資策略開始轉向,同時經濟也開始走上穩定協調高速發展階段。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曆史條件完全不同,現代大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大大下降,因此,當達到劉易斯轉折點時,雖然工業比重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並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