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就業理論發展及區域就業理論框架的提出(2)(3 / 3)

另一方麵,發展中國家工業產值比重高的部分原因在於工業品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偏低。相比之下,就業結構變動指標比產值結構變動指標更能真實地反映產業結構的實際變動狀況。各國實踐表明,非農產業產值結構轉換中點是人均200美元,就業轉換中點在人均400美元,平均中點則為人均300美元。也就是說,當結構轉換經過劉易斯轉折點達到平均中點即完成一半時,經濟便向第二階段過渡,這時二元結構雖然消失,但經濟轉換方麵尚未結束,工業化加速開始,這對分析發展中國家就業轉換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的就業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就業基本理論的論述

馬克思是較早注重就業問題的經濟學家之一,並且他沒有將就業與失業作為一個獨立的問題來分析,而是將就業與失業問題納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深層次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中就業問題的實質,並對其長期變動和發展趨勢作出了準確的判斷。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涉及到勞動力商品屬性、工資、勞動分工、相對過剩人口等方麵的內容,其中,相對過剩人口理論是馬克思就業理論的核心。

1.相對過剩人口理論

首先,馬克思從資本有機構成的角度上指出失業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不斷采用先進的技術,更新機器設備,使得不變資本比重增加,可變資本比重降低,即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並且這種相對減少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甚至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並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意味著用較少量的勞動就可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這正是技術進步的體現,由此會引起對勞動需求的減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隸屬於資本,勞動力就業取決於資本的需要,而不是一般生產的需要。勞動力的需求不僅受製於資本積累的總體規模,還與資本結構的變化有關,而這一切都與資本的本質——追求利潤最大化相關。

其次,馬克思還從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出發,推導出過剩人口產生的必然性,揭示了生產資本的發展所造成的兩種相互矛盾的人口變動趨勢。他說:“剩餘價值的第二種形式是相對剩餘價值,它表現為工人生產力的發展,就工作日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就人口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人口的減少”。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家進行剝削的兩種主要方式。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資本家力圖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並且力圖雇傭更多工人來擴大剝削範圍。另一方麵,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又使資本家力圖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相對剩餘勞動時間,與過去相比,生產相同的剩餘價值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將下降,從而減少必要勞動人口,這勢必會使一部分人口變成過剩人口,成為產業後備軍。

再次,馬克思還論述了資本積累與剩餘價值的關係,進一步闡述了過剩人口產生的實質。馬克思說:“一切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即隻有積累達到足夠的數量,才有條件大規模投資,采用先進的設備進行生產,使得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延長。“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遊離,比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後,就業工人人數的減少比可變資本的減少還要快,失業人數的數量增加得也就更多。相對過剩人口出現的經濟作用也與積累相關,“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杆,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可以隨時滿足資本主義擴大生產時對勞動力增加的需求,從而成為產業後備軍,成為資本主義經濟波動發展的必要條件。過剩勞動力的存在也增加了在職工人的失業壓力,使資本家可加強對工人的剝削,有利於降低工人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