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就業理論發展及區域就業理論框架的提出(3)(1 / 3)

2.失業的類型及結構性失業

馬克思分析了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式,包括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流動的形式就是指短期的失業。潛在的過剩人口是指失去生產資料的農民,這些過剩人口需流入城市尋找工作,但受到一定的轉移障礙,隻能停留在農村,因而稱為潛在的形式。停滯的形式是指長期失業,馬克思認為這些勞動力“不斷地從大工業和農業的過剩者那裏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於手工業生產被工場手工業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生產被機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部門那裏得到補充。”這說明長期失業者往往與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調整有關,屬於結構性失業。

馬克思重點闡述了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和實質,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分析中,論述了機器排擠工人以及所謂的補償理論的問題。馬克思認為“勞動資料一作為機器出現,立刻就成了工人本身的競爭者。通過機器進行的資本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條件被機器破壞的工人的人數成正比。”並且,機器排擠工人的數量多少、程度大小與替代工人的進度快慢、幅度大小有關,如果這種替代是在短期內迅速地完成,沒有過渡時間,則對工人的排擠是嚴重的,尤其是對傳統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來說,這種衝突尤為厲害。被機器排擠的工人由於技能結構的限製(這又與分工的片麵性有關),很難順利地找到其他工作,即使找到,也屬於報酬低的工作,因而社會的總體失業率會上升。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提出:“所有排擠工人的機器,總是同時地而且必然地遊離出相應的資本,去如數雇傭這些被排擠的工人”,這也是所謂“補償理論”。針對這一觀點,馬克思作了批駁。首先,如果減少雇傭工人的可變資本正好用於投資機器更新,則資本並沒有遊離出來,而隻是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即使這部分可變資本用於購買機器後還有剩餘,也不能完全使被排擠的工人就業。其次,假使生產新機器的工廠會增雇工人,同樣,由於還需要購買原料,資本家要獲利,這部分增加的資本(即采用機器的工廠減少的可變資本數量)也不能如數地雇傭被排擠的工人。

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真正遊離到社會上的減少的可變資本不可能與工人結合,也不可能完全雇傭所有被排擠的工人。馬克思認為,減少了可變資本,會使對生活資料的需求下降,從而導致其價格下降,如果這種狀況持續時間較長且範圍較廣,生產生活資料的雇傭工人會被解雇(這是失業與通貨膨脹替代關係的表現)。結果,“機器不僅在采用它的生產部門,而且還在沒有采用它的生產部門把工人拋向街頭。”這一切都在遊離資本雇傭被排擠工人之前。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追加的投資,否則,用機器替代工人的工廠投資於機器的資本就無從談起。因此隻有迅速追加投資,才能雇傭一些被機器排擠的工人,而要想使所有的工人全部就業,則追加投資的數量就要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3.分工與就業

隨著機器生產在一個工業部門的擴大,給其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生產首先會增加,就業工人的數量也會增加。而由機器生產的產品物美價廉,又會刺激以其為原料的工業部門的擴張,使得那些部門的勞動力需求上升。也就是通過產業的前後向聯係,機器生產的就業擴展效應得到發揮。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產業結構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通過生產部門的擴大對就業的影響也是明顯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生產資料部門與消費資料部門的增長變化,說明了產業間的聯係,也暗示著就業隨分工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當然,就業效果的大小還取決於各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的大小,且就業的工人增加得過度,又會促使該部門的資本家考慮采用先進的技術,用機器替代工人。產業間的分工確實對就業增加有推動作用,而“機器生產同工場手工業相比使社會分工獲得無比廣闊的發展,因為它使它所占領的行業的生產力得到無比巨大的增加。”產業間的分工使勞動力就業的部門結構發生變化。馬克思列舉了一些主要的吸納勞動力的部門:奢侈品生產部門、運輸業、生產在較遠的將來才能收效的產品的工業部門(輪船業、鐵路業等)、非生產性勞動(如家庭服務業)。

除了產業間的分工外,企業內部的分工對就業的影響也很重要。馬克思區分了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與不分工的協作、社會分工和企業內部的分工。初期的工場手工業,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生產商品,勞動方式上與行會手工業沒有區別,這是不分工的協作,這種簡單的集合也能提高工人的生產率。簡單協作的一個前提是在同一勞動過程中同時雇傭較大量的雇傭勞動。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不同種的獨立手工業的結合為出發點,以此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又叫混成的工場手工業;另一種是以同種手工業者的協作為出發點,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工場手工業又叫有機的工場手工業,這種分工的程度更高。“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數的增加成為技術上的必要。現在,單個資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額的工人人數,要由現有的分工來規定。另一方麵,要得到分工的利益,就必須進一步增加工人人數,而且隻能按倍數增加。”這是勞動分工對就業增加所產生的正麵效應。但同樣,這種正麵效應也受到不變資本迅速增大的製約,在機器大工業時代更是如此。勞動分工對工人就業產生的不利影響是使工人長期從事同一局部的勞動或操作,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技能單一、弱化,這對工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的損害,同時,技能的單一使其在被解雇後很難找到工作。在機器大工業階段,分工更被資本家當作剝削勞動力的手段,使勞動者長期依附於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