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人口流動的根本動因在於社會分工和生產的社會化。社會分工使得不同的人分別從事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其間都需要有人口的流動。馬克思指出,在傳統農業和手工業時期,土地支配著農民,農民是土地的附屬物,而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和勞動力市場出現後,人口流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行著。市場的擴大、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造就的無產階級成為人口流動的加速器。“農業產業製度也使勞動力精力衰竭,而工業和商業則為農業提供各種手段,”從而使勞動力轉向工業和商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導致了人口的“全麵流動”,這是因為工業日益集中的趨勢使得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也像資本一樣集中起來,而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所產生的現代工業技術又為人口的大規模和頻繁流動創造了條件。
列寧進一步指出,城鄉經濟差異是造成城鄉人口流動的經濟動因。他指出,19世紀後期的俄國,工業工人的境況比農業工人要好一些,這使得農業人口不斷流動,變成工業人口。“經濟發展的差異決定了農民流動的方向,通常資本主義最發達地區吸引的流動人口也最多,而流出人口最多的地區資本主義則極不發達。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農民由於生產條件本身的原因被固定在他們所居住的地區,但商業性農業和資本主義農業的不同形式和地區的不同形式,使得農民不得不在全國各地遷移。”
2.農村人口流動與農村和城市發展的關係
馬克思主義者指出,在資本主義人口城鎮化過程中,農村流動人口是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工業國的英格蘭,工業後備軍是從農村得到補充,而在農業國的愛爾蘭,農業後備軍則是從城市,從被驅逐的農業工人的避難所得到補充。”人口流動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推進器”和“加速器”。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恩格斯指出:“假若英國沒有找到又多又窮的愛爾蘭居民作為替工業服務的後備軍,英國的工業就不可能發展得這麼快。”
馬克思主義者指出人口流動可以開闊農民視野,提高其文化素質,增強其商品經濟意識。列寧曾說過,流動“把居民從偏僻的、落後的、被曆史遺忘的窮鄉僻壤中拉出來,卷入現代生活的漩渦。”其次,他還進一步指出,人口流動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並且使流動者本身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對工人而言,流動“創造了比前資本主義關係的宗法式停滯狀態要高的不可比擬的生活條件。”此外,人口“外出做非農業零工不僅提高了外出雇用工人的工資,而且也提高了留在當地工人的工資。”
第四節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的發展與貢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傳統的就業理論和就業體製與新形勢下的社會經濟發展顯得越來越不適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理論工作者和實際部門的同誌,勇於開拓、敢於實踐,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對馬克思的就業理論不斷發展和創新,使社會主義就業理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關於勞動力所有權問題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有這樣一段名言:“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製,是對個人、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製的第一個否定……但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製,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製。”這就是在建立生產資料社會所有製的同時,要重新建立個人所有製。這是馬克思所有製理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對社會主義現階段的勞動就業製度改革極具啟發意義。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的全社會勞動者公共所有製的確定,並沒有使勞動力的個人所有製變成勞動力的公共所有製。而且在現階段,勞動力的再生產費用主要還是由家庭承擔,勞動還是個人的謀生手段,社會必須默認不同等的勞動能力是每個勞動者的天賦特權,要承認這種勞動能力的差異,因此,勞動力屬於個人所有。既然承認勞動力屬於個人所有,勞動者就有權決定自己的勞動力使用,具有擇業、流動的權力,也具有因為工作或收益不滿意而放棄就業機會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