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問題的研究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下,人口流動就業特別是非農產業部門的勞動力轉移調配納入了國家計劃之中,從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動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關勞動力流動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農村以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的改革的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顯性化及其流動問題開始成為一個研究熱點。政策研究部門和學術研究機構對社會形成強烈衝擊的“民工潮”展開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並逐步向相關問題和學科擴展,形成跨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的格局。到目前為止,從研究內容上看,我國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研究的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進行的綜合性研究,包括全國或地區性人口流動的狀況、過程、流向及其結構特征,流動的一般理論與方法等內容。對人口流動、暫住人口、“民工潮”等課題進行研究,其中相當部分是對流動人口管理,包括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提出的設想和建議等。專題研究,包括環境移民、開發移民、水庫移民、婚姻流動、跨國轉移和流動等。
短短的20年時間,我國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對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就業的方式、途徑以及流動模式進行了深入係統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在有些問題上,仍還存在不同的意見和分歧:第一個分歧點是農業剩餘勞動力流動的產業選擇問題。一種觀點認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的重點應放在第二產業上,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農業生剩餘勞動力應重點向第三產業流動。第二個分歧點是農業剩餘勞動力流動的區域流向問題,一種觀點主張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轉移,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應該讓農民離鄉進城就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發展大中城市在我國是行不通的,應發展鄉鎮企業,建立星羅棋布的小城鎮,作為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的主要載體。
第五節國內外就業與失業理論發展的新趨勢
一、對傳統就業理論的反思和補充
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社會結構也在相應地發生變化,傳統的就業理論在一些領域已顯得有些過時,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國內外學者對傳統的就業與失業理論進行了反思性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詮釋和觀點。例如,近年來,西方經濟家尤其是合理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對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的理論提出新的疑問,他們對自然失業率的組成、自然失業率上升的原因、生產力發展、技術進步以及就業的製度性因素等進行了研究。
其次,國內外學者對於傳統理論中還未涉及到的領域進行了補充研究。例如,著眼於勞動力就業方式與途徑擴充的研究,對於非正規勞動力市場進行係統研究,探討了非正規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性、與正規勞動力市場的相互關係以及非正規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趨勢。
二、微觀層麵的就業研究
近年來,許多經濟學家將勞動力就業的理論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層次,從勞動力自身和企業內部來研究就業與失業問題。
首先,對於勞動力素質、勞動力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勞動力素質與就業之間的關係,人力資本的產權、價值等與人力資源配置、激勵的相互關係。這些理論促使各地重視人力資源投資,加快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來解決現實中的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