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就業理論發展及區域就業理論框架的提出(4)(3 / 3)

其次,從企業內部出發,研究了企業的用工製度與就業問題,提出了多種理論模型。例如,針對一些企業主動把職工工資定在高於勞動力市場出清的現象,提出了效率工資模型;以及針對勞動力市場存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但企業並不降低工資來雇傭更多的工人的現象,提出內部人和外部人的理論模型。這些理論模型有效地補充了宏觀經濟學者無法解釋的失業問題,使就業與失業理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三、就業中的社會公平與效率問題

社會公平與效率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家所困惑的內容之一。市場經濟的競爭機製必然導致一部分勞動力因自身的生理缺陷、個人素質、產業結構變遷等多方麵的因素不能獲得就業機會或基本的生存條件不能得到保障,為此,作為市場經濟體製的“潤滑劑”——社會保障也就應運而生。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存在歐洲與美國兩種比較典型的社會保障機製。在歐洲,他們將社會保障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具有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仍然還存在相當一部分人沒有進入社會保障體係。

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歐洲國家因失業救濟金較高、失業保障時間較長,許多失業勞動力寧願領取救濟金而不願就業,成為“假失業者”,這成為歐洲高失業率的因素之一。為此,國內外的學者對於公平與效率問題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通過對歐洲與美國兩種社會保障模式進行比較,針對自身所在國家的具體情況,提出了社會保障與就業問題的關係研究的重要性。

四、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就業比較

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影響到傳統的就業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產業革命和日益加劇的全球市場競爭,對就業特別是工作組織和職業崗位的壽命產生了巨大影響,工作崗位創造與消失的速度加快,就業不穩定性上升。高新技術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變化,出現了以相對成本為基礎的全球化大分工,這種分工又進一步影響到各國就業結構的變化。

發達國家正沿著“價值鏈”向上移動,而將低附加值的生產對外轉包給人工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信息職業”已占各種新職業總和的40%以上。新的勞動力市場模式中,勞動者頻繁地變換工作,為不同的雇主服務。許多傳統職業發生了較大調整和變化。傳統農民轉化為農機師、農藝師,傳統操作工人轉化為數控機床和其他先進設備的操作工。技術和產品的更新以及一些生產原料和工藝的停止使用,導致一些職業衰退甚至消亡。競爭的加劇還導致企業壽命縮短,從而加大了勞動力的流動性,使就業穩定性下降,就業模式的多樣化也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的不穩定性。而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發達國家這些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一定的影響。

因此,研究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遷,以及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處理就業與失業問題的經驗教訓,對於發展中國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為此,國內外學者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就業模式進行了係統的對比研究,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流動與配置的曆史與特點的對比、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對比、政府職能與作用的對比、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對比,全球化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就業結構的影響等。

五、對於區域就業問題的研究

區域就業問題的解決,對於整個國家的就業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於區域就業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近年來,針對區域發展過程中的就業問題,國內外學者對區域就業問題的特殊性、對影響區域就業的各種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個方麵的對策建議。據課題組所作的文獻檢索,不僅經濟學界對於該問題進行了研究,而且人口學界、社會學界、曆史學界等各個學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雖然不同的學科對區域就業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既有研究成果還隻是主要是從某一方麵或某一領域對區域就業問題進行的探討,對於區域就業問題的多角度、多因素的綜合分析還不多,尤其是對於區域就業的基礎理論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