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西部發達城市城鄉就業矛盾的緩解及措施評述——以成都市為例(3)(3 / 3)

1.勞動力文化素質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

就業人員文化素質較低一直是個很突出的問題。目前,世界正快速走向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在生產力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勞動者素質而不是其數量。據研究,在智力型勞動中,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勞動者的能力比大約是小學:中學:大學=1:7:25,這就充分顯示出勞動者素質的極端重要性。成都市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一直屬於人力和資本推動型,勞動力素質提高的貢獻很小。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市人口平均受教育為8.48年,也就是相當於初中三年級的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至少相差3年以上。過去20年我國平均受教育年數每年提高僅為0.1年。照此水平,我國大約要到21世紀中葉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

2002年,成都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以高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人員為主,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06萬人,比2000年增長51.63%,中專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21萬人,二者合計有5.27萬人,占登記失業人員80.83%。目前,成都市失業人員中年齡在40~50歲之間的數量還相對較大。這一部分人都經曆了文化大革命,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目前經濟結構調整中處於相對弱勢。同時,成都市還存在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農村勞動力低水平的文化素質勢必會對未來城鎮化發展構成一定的製約。如果成都市要在2020年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城鎮化率要達到8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不到20年時間內,全市需要實現450萬人的非農化轉移。要實現人口的非農化轉移,就必須實現人口就業的非農化,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需要實現向工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轉移。目前成都市農村勞動力還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不可能完全適應工業化和市場化發展的需要。

勞動力文化素質的低下使資源的深層次利用和企業、農民的經濟效率增加受到了較大限製,對就業形成製約。因此,未來成都市必須高度重視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以滿足新世紀發展的需要。

2.勞動技能素質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差

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和智力資源日漸成為競爭的第一要素,外商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首先麵臨的任務是尋找合適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一般來說,具有較高學曆、外語水平高、掌握現代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具有領導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將在知識經濟時代如魚得水。在這個過程中,成都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快,在外來競爭的壓力下,勞動力技能素質的低下一方麵會帶來失業問題,另一方麵又會製約經濟的發展。

成都市無技能和低技能的勞動力嚴重過剩,中高技能的勞動力明顯不足。第二、三產業要發展,需要有大量具有一定技能的操作工人。據相關統計,在全國7000萬產業工人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5%,而高級工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明顯不足。失業和待業的人員主要是低技能和無技能者,職能技術水平的低下導致其難以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成都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就全市各區域的情況來看,全市各區域的就業問題表現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從2004年全市勞動力供需狀況情況來看,供需缺口最大的基本上都是工業、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術技能的人員,例如計算機工程技術人員求人倍率為3.58,機械熱工人員求人倍率為3.07。成都市雖然勞動力數量豐富,但具有一定技術技能的勞動力資源並不多。

成都市的外來農民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偏低,除了經驗型的種田、種菜、養雞養鴨等種養技能外,缺乏技能。以溫江為例,失地農民中青壯年2.06萬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8.05%,就業率為69.7%,就業人員基本從事餐飲娛樂打雜工作。失地農民勞動技能的缺乏,將成為農業產業化、剩餘勞動力非農化轉移一個重大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