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西部發達城市城鄉就業矛盾的緩解及措施評述——以成都市為例(4)(1 / 3)

3.市場競爭意識與市場化的不協調

與沿海地區相比,內地勞動力的市場競爭意識較差,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環境。成都市勞動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部分下崗職工和鄉村剩餘勞動力身上。

首先,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失業或待業人員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的動力較弱。思想觀念特別是就業觀念對下崗職工再就業有直接的影響。一些下崗職工之所以長期沒有實現再就業,並不是沒有就業機會,而是為陳舊的就業觀念所限製,不願幹“髒活”、“累活”和“伺候人的活”,或是對下崗再就業認識不足,在下崗後未能及時調整心態,灰心喪氣,不能自強自立,結果難以再就業。目前成都市有些下崗工人因裝備製造業中崗位勞動強度大,寧可待業在家,也不去那些髒、苦、累、險的崗位上再就業,以至於這些企業不得不通過勞動部門到周邊地區招收農民工。

其次,在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大量剩餘勞動力市場競爭意識缺乏,難以實現市場化就業。例如,成都市新都縣的龍橋鎮薛家村,全村共有986人,有男女勞動力721人,其中從事鄉鎮企業務工者76人,家庭手工、建築、運輸、經商、外出打工者164人,這兩項相加僅占全村勞動力的33.27%,而剩下的66.73%的勞動力除每年大小二季從事農田作業(最多30天)外,其餘的時間皆無所事事。他們分散在各個院落茶坊,打牌擲骰,喝酒吹牛。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後麵臨的自身轉型意識不夠,準備不足,無所適從,“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剩餘勞動力現代市場競爭意識的缺乏,給隱性失業問題的解決帶來相當的難度。

第三節成都市促進比較充分就業的探索與實踐

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設充分就業製度框架

1.統籌推進就業的理念

統籌城鄉就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隨著成都市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戶籍的壁壘被打破,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和資金不再局限於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也能領取再就業優惠證,農民工、失地農民逐漸納入社會保障體係。在此背景下,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張小建副部長指出,城鄉勞動力資源應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實現開發就業;縮小直至消除勞動者城鄉就業的差別,實現平等就業;切實加強對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實現素質就業;推進城鄉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權益維護和社會保障,實現穩定就業。這四個方麵可以概括為開發就業,平等就業,素質就業,穩定就業。這四個方麵在層次上依次遞進,在內容上相輔相承,構成城鄉統籌就業的基礎架構。

統籌城鄉就業,創建充分就業城區,是成都市立足科學發展觀,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重大戰略決策的主要措施之一。成都市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建設覆蓋城鄉所有失業人員,打破城鄉就業分割格局,以完善勞動力市場、就業培訓、再就業援助、就業優惠扶持政策、目標責任考核體係為主要內容的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係,促進城鄉充分就業,讓城鄉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成果。如金牛區打破城鄉界限,打破行政區域限製,搭建城鄉統一的就業工作平台,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工作機製,建立與企業的就業協商機製,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督管理,形成統籌全區城鄉就業的局麵。按照“三個全麵接軌”的工作思路和奮鬥目標,努力探索和實踐,金牛區走出了一條統籌城鄉就業的“三結合”新路:城市和農村就業有機結合、培訓和就業有機結合、配套政策和充分就業有機結合。2004—2006年上半年,金牛區免費對5386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幫助19715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97期,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26177人,其中引導性培訓17952人,職業技能培訓8225人,共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322人,占全區有就業願望農村勞動力的半數以上。

2.建立健全一體化的就業市場

逐步建立和健全城鄉統一、開放、規範、高效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勞動力平等就業。通過建立和健全勞動力就業市場體係,引導農業勞動力向有需求的產業和地區流動,實現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使勞動力在產業和地區間合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