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西部發達城市城鄉就業矛盾的緩解及措施評述——以成都市為例(4)(2 / 3)

(1)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按照城鄉一體、各區(市)縣一盤棋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城鄉勞動者自由流動、自主擇業、平等就業的新型就業製度,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城鄉、地區間有序轉移,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核心內容是消除城鄉勞動力市場的製度、體製和政策性分割,消除對農村和外來勞動者的歧視,強化就業服務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合理分配教育、培訓、醫療等資源,改進和加強城鄉勞動者人力資本投資和就業能力建設,縮小城鄉勞動者在社會保障方麵的差異,開通城市社會保障和農村社會保障的對接通道,完善城鄉土地製度,建立農村土地使用權與社會保障權益的合理轉換機製。

在堅持市場就業優先的原則基礎上,發揮政府的調控和幹預功能,彌補市場的不足,特別注意保護城鄉弱勢就業群體的利益。通過在能力建設的平等性、市場準入的公平性或者說非歧視性、勞動力市場信息獲得的有效性、勞動力轉移和流動的暢通性、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充分性等方麵的努力,實現城鄉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無障礙流動、自主擇業、平等就業。值得強調的是,消除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不僅限於本地城鄉居民擁有平等的就業權利,而且意味著對外來勞動力特別是外來農村勞動力要一視同仁。因為在一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格局下,勞動力的流動是會突破地域限製的。

需要說明的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統籌城鄉就業的重要目標,但這個目標的實現必然有一個過程。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正視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統籌考慮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統籌城鄉就業的目標和實施步驟,采取不同的模式分步實施。

(2)政府在就業管理服務體製和責任上逐步實現城鄉一體。改變過去隻管城市不管農村、對外來勞動力重收費輕管理服務的狀況,實現政府勞動保障管理服務、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職業技能培訓網絡、政府就業扶持政策覆蓋城鄉。加強政府就業促進與就業管理職能,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管理服務機構和公共就業服務體係。

(3)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勞動者的就業競爭環境不合理狀況。改變農村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特別是在勞資關係博弈中的弱勢地位,改善勞動者的收入分配條件,從根本上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促進勞資關係的和諧穩定。通過完善政府的疏導和調控功能,降低農民的進城門檻,取消影響勞動力流動的政策限製,實現城鄉勞動力就業的公平競爭,切實保障農村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拉動城鄉就業

關於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的關係,一致的看法是經濟增長能帶動就業增長,發展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這也被曆史事實反複證明。對於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係,專家學者較一致的看法是:高質量的就業會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會吸納大量新的就業人員,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是相互促進的。經濟增長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就業增長的根本源泉,是實現充分就業的充分條件。成都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擴大就業落腳點和著力點,通過產業集中,有效創造就業崗位。

1.農業產業化的就業模式

成都從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出發,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將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形成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係,為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空間,探索出了“公司+示範基地或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共進之路。

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具體可以表現為“村企合一”或“專業合作”兩種。其中湯營村、祝新村、南嶽社區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集體經濟的發展都以“村企合一”模式為樣本,村集體帶領農戶辦公司,公司以集體土地和資產進行自主經營或引進外來業主經營,集體、農戶和公司根據相應的股份分得相應的收益,入股農戶可以獲取保底、分紅、務工等多種形式收入。

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如都江堰日—奇異果合作社和郫縣食用菌合作社都獲得了企業法人資格,成為可對外開展經營活動的有限公司型合作經濟組織。日昇奇異果合作社的社員包括農戶、研究所、農業龍頭、國際營銷商四類,食用菌合作社的社員也有種植大戶和農科所研究人員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