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帶來了直接和間接的效應。
第一,直接效應主要表現為壯大了農業產業,增加了就業空間。全市通過重點扶持有實力、有能力的龍頭企業,打造花卉、精品蔬菜等高附加值農業,依托產業鏈條的延伸,發展農村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把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轉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拓展了農民的就業渠道,為農村勞動力增加了就業機會。
第二,間接效應表現為提升了農民就業能力,為勞動力自我實現充分就業提供了基礎條件。首先表現為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成都農業優勢得以延伸和發展,農民從粗放型生產的低效益循環中擺脫出來,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提升了農民的發展空間。其次,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民勞動力技能素質不斷提高,就業能力也日益增強。
2.產業集中化的就業模式
成都市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內涵出發,推動產業的區域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將開發區作為工業發展的重點,整合土地資源、行政資源、財政金融資源和人才資源,集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集中區企業(項目)+政府埋單培訓+失地農民、待轉移勞動力”的就業模式,推進了城鄉勞動力充分就業工作的發展。
在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的過程中,成都市采取“統一規劃,政府啟動,市場運作”的方式,作好政策協調,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然後引進產業企業入園,集中布局,規模生產,工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輻射周邊地區。在此發展過程中,成都市強化了勞動力就業培訓、崗位開發、就業援助和勞務輸出工作,確保失地農民充分就業。如安德鎮在打造“中國川菜產業化基地”時,政府組建了“郫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安德分局”及“郫縣勞動力培訓中心安德分中心”,采取“政府埋單培訓”的方式,組織知名培訓結構開展技能培訓,提高了失地農民的就業和創業能力。目前,已建成投產的6家企業共吸納700多名失地農民就業。根據協議,在建的和已履約的24個項目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不僅能夠滿足園區建設的失地農民就業需求,還可為其他失地農民和農村待轉移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產業集中經營的規模效應和合理的引進項目使得成都市的產業園區在推進城鄉統籌就業方麵作用日漸突出,失地農民和農村待轉移勞動力進入產業園區成為企業職工,實現了身份的轉變和收入的增加。
3.家庭創業的就業模式
成都是SIYB中國項目示範城市,政府一直將項目實施作為其目標管理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促進創業、擴大就業、共享和諧的持續發展之路。從2002年7月到2005年12月,全市共培訓SYB學員14451人,IYB學員52人。在政府的支持下,4199人成功創業,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16427萬,另外還有4437名學員成功自謀職業。在這個過程中,成都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即:
(1)SYB培訓。溫江區社區組織開展“創業之星”活動,柳浪灣社區針對農民強烈的創業願望,舉辦SYB(創辦自己的企業)培訓班,共舉辦3期,培訓108人,其中已經有60多人自主創業。
(2)小額貸款。對於接受了SYB培訓後的城鄉勞動力和其他符合條件者,若自主創業資金不足,政府提供小額擔保貸款,貸款額度在5萬元以下,期限在3年以內。對合夥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可依據人數和經營項目擴大貸款規模。2008年,成都市的小額貸款基金總規模計劃達到2000萬元以上,將為更多的自主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
(3)社區資源。家庭自主創業主要依托社區資源,這是家庭創業的重要社會平台,也是自主創業得以成功和賴以發展的基礎。柳浪灣社區的“黃大姐家政”就是依托社區發展的一個典範。黃大姐參加SYB培訓後開辦“黃大姐家政”,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讓30多名下崗職工和失地農民實現了就業。2005年,“黃大姐家政”由於良好的素質和優質的服務,被中國第六屆花博會組委會指定為保潔服務單位,一舉提供了500多個保潔員的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