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就業服務體係,奠定就業工作平台
1.市、縣、鄉、村(社區)縱向到底的網絡框架——就業服務單元細致化
為了把就業服務落到實處,成都市在就業組織網絡和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方麵,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麵建立了涵蓋城鄉的服務網絡框架。
(1)城鄉統籌的就業組織網絡。健全市、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勞動保障和就業服務工作機構,與其他就業中介機構,如各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培訓機構、經認定的民辦職業介紹結構和培訓機構,共同組成促進城鄉統籌就業的工作網絡。公共就業服務實行統籌管理,製定就業服務計劃、項目、工作流程和服務規範,確保求職者和用工單位得到規範服務。建立勞動保障部門與工商、稅務等部門信息交換製度,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建立長效預防拖欠農民工工資機製,製定農民工工資支付責任製度、信用製度、台賬製度和保證金製度。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開展專項檢查,督促落實。
(2)城鄉統籌的就業信息網絡。按照“現代化、科學化、規範化”的要求,通過建立失業調查、培訓管理、就業登記實名製,建立和完善市、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就業服務信息網絡,並加強勞動力市場供求預測和信息公開發布製度。完善失業統計製度,建立勞動力抽樣調查製度,實行動態分析監測,建立失業預警製度。錦江區和溫江區就是這方麵的典範。2005年,錦江區按照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就業服務“新三化”建設的要求,強化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在全區建立和完善區、街道、村(社區)三級職業介紹服務網絡平台,把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延伸到村社,實現勞動力市場的“無縫”鏈接和就業服務的“零距離”。溫江區在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網絡的同時,拓展信息服務平台,在轄區內建立“綜合短信發布平台”,根據實名製調查掌握的失業人員情況,采用手機短信方式每周定期向失地無業農民、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民和城鎮失業人員發布用工信息,通過就業“一對一、點對點”的服務,目前已發送用工信息15萬餘條,有600多人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2.政府、市場、社會相結合的組織架構——就業服務主體多元化
成都市在推進城鄉統籌就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有效推進民生問題的解決,同時運用市場手段,強化多元主體在統籌城鄉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由政府主導,政府推動充分就業的責任製度,主要體現在:
各區(市)縣部門通過開展就業實名製,對城鄉勞動力做到“六個清”,即下崗失業原因清、家庭狀況清、社保關係清、就業意願清、安置去向清、培訓技能清,在此基礎上建立“台賬”,即求職安置,社區用工信息,失業人員參保,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援助對象求職安置,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培訓。同時,開展清理崗位、向外尋找工作崗位活動,執行“全員尋崗製度”,建立“崗位銀行”,解決城鄉失業人員就業。2005年以來,督院街社區幹部共尋回就業崗位500多個,還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為其他社區送崗位,協助解決了10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實現了就業資源共享。
通過項目引進增加就業崗位,嚴格按照“三同步”原則,即引進項目與簽訂就業崗位同步、企業動工建設與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同步、企業建成投產與失地農民進廠就業同步。
建立管理網格,動態跟蹤服務。成都市把黨建工作網絡與充分就業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了社區就業服務網格化管理製度。通過劃片定責,將充分就業工作具體量化到每個社區幹部,對轄區內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動態跟蹤服務,提供個性化服務。在街道、社區集中開發服務型、單一勞動型的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城鎮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中的就業困難群體就業。
加強勞務外輸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模式,有序組織勞務輸出。
落實就業扶持政策,促進城鎮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靈活就業。
(1)實施就業援助。在社區開通就業熱線,社區確定專人負責,製動工作方案和流程,加大崗位儲備,48小時內落實就業援助工作。建立“單上崗家庭”專門檔案,確保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就業困難人員的托底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