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西部發達城市城鄉就業矛盾的緩解及措施評述——以成都市為例(5)(2 / 3)

(2)市場導向。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司運作”的原則,整合各類就業服務中介機構和勞動力輸出公司,對成都市不同行業的崗位情況實施監測和管理,按照市場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政府適當補貼,以有效的方式組織擴大就業。

(3)社會參與。政府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培育新的就業支持網絡。僅靠政府就業支持難以滿足整個規模不斷擴大的失業群體的需要,政府可以通過政權的力量調動協調社會力量,營造“人人關心,服務就業”的社會氛圍,其中實行輪值主席會議製度是一種創新的探索。錦江區督院街根據轄區內大單位、大企業聚集的優勢,在成都市率先提出建立社區輪值主席會議製度,社區單位每兩月一任,輪流出任輪值主席單位,其單位負責人作為輪值主席,在任期內協調全部參會單位的人力物力,服務社區勞動保障和就業問題。這種方式有效推動了社區社會經濟事業和充分就業工作的開展。溫江區在這方麵也作了較好的創新探索,其基本做法一是在全區機關幹部中展開“手拉手、一幫一促就業”活動,一名機關幹部職工幫助一個家庭實現就業目標,將全區現有失地農民和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未就業人員等以家庭為單位作為幫扶對象,納入目標管理。此項活動的開展促進了1200多名人員實現就業。二是發動全區民營企業開展“百千工程”活動。2006年溫江區舉辦的“百千工程,現崗助民”活動提供了崗位近10000個、致富信息3600條,當場簽訂意向性用工協議近6000個。

四、完善培訓體係,提升就業能力

1.推動以農村勞動力為重點的培訓體係建設

農民要就業,培訓是基礎。為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技能,成都市確立了勞動保障部門牽頭的農民培訓體製,著力提高培訓的實用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圍繞項目、企業、市場和農民的需求進行培訓。

一是完善失地農民轉移就業的培訓網絡,充分利用現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製度和辦法,提高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對征地項目和土地集中開發項目提前開展培訓,尤其是引導性培訓,幫助農民熟悉各類就業政策,了解就業渠道,轉變就業觀念。結合被征土地開發項目和各類用人單位的用工需求,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和委托培訓,有效提高培訓後的就業率。

三是提供資金保障。成都市建立了多方籌資的投入機製,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分擔培訓費用,2004年全市籌集了培訓農村勞動力專項資金3654萬元,直接補貼到受訓農村勞動力個人,培訓資金與培訓效果掛鉤,按培訓任務完成情況和培訓合格數量分配培訓資金,極大地提高了參訓失地農民、各級培訓機構、用工企業三方麵的積極性。截至2004年底,全市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42.4萬人,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培訓36.2萬人,其中訂單培訓6.4萬人,取得證書12萬人。

2.建立多形式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依據培訓對象的差異性,培訓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辦法,取得了較好的就業績效。成都市采用的培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引導性培訓。隨著成都市城鄉統籌發展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實現“洗腳上田”到“洗腦上崗”的轉換,政府加強了對他們的引導性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基本常識、就業指導、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並在培訓過程中適當引進案例教學,增強引導性培訓的效果。

(2)技能培訓。社區根據農民的培訓需求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溫江區與區內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聯合開展插花藝術、食品加工、家政服務、計算機技術、家庭裝飾裝修等職業技能培訓,一年內共舉辦5期培訓班,培訓809人,其中656人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增強了他們市場就業的競爭能力。

(3)訂單培訓。為了取得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社區積極與用工單位聯係,以企業需求為培訓目標,突出了訂單定向培訓。如溫江區充分發揮大中專院校密集和技術裝備較先進的優勢,依托高校和企業設備、師資,結合勞動力實際和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訂單培訓,2006年已有2657人接受了訂單培訓,柳浪灣社區為青田家私、紅旗連鎖、成都人民商場溫江店、蘇寧電氣溫江店等輸送勞動力226人。